宜兴党员服务区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群众8小时以外不断线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荆邑大桥附近集中了几家大工地,外来建筑工人越聚越多,逐渐在桥堍形成了一个流动市场。每天中午和傍晚,卖小吃的摊档、卖小百货的三轮占满了桥下的通道,人来车往,污水横流,城管部门几度清理,却屡屡回潮。今年6月,宜兴市城管局局长陈法荣包下了这一片责任区,通过深入走访,他了...

“我一个电话,他们忙了两天,连口水都没喝。党员服务区,实实在在服务咱老百姓呐。”说起前不久市供电公司党员志愿者上门排查漏电隐患的事,宜兴市宜城街道和平社区83岁的储嵩年,对记者不住口地夸赞。

让这位“空巢老人”竖大拇指的“党员服务区”,是宜兴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出的一项服务群众的“暖心之举”。今年,该市在下大力气消除机关“中梗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服务向8小时以外延伸。全市5182名在职党员与所在社区签约,承诺为社区“解决1个问题,发挥2项作用,提出3条建议,参加4次活动,结对5户居民”,打造一个24小时不断线的“党员服务区”。

宜兴市供电公司的“蜜蜂行动”,成了“党员服务区”建设中新近涌现的“百姓口碑”。盛夏用电高峰,一支支由电力客户经理、供电服务联络员组成的党员“蜜蜂小分队”走进各社区。“电力蜜蜂”们,为居民排除用电隐患,为企业进行用电诊断,为各行各业开出省电清单。公司团委书记孙亮介绍,迄今为止,供电系统近千名党员干部在全市共建立了26支“蜜蜂志愿队”,累计发放用电宣传资料10277份,为企业、居民用户上门用电“体检”6286户,为农村鱼塘开展用电“特诊”1112户,解决各类用电问题2494个。

“党员身在服务区,24小时履职无断点。”随着宜兴“党员服务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在职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切理解基层群众的烦、难、恼。

荆邑大桥附近集中了几家大工地,外来建筑工人越聚越多,逐渐在桥堍形成了一个流动市场。每天中午和傍晚,卖小吃的摊档、卖小百货的三轮占满了桥下的通道,人来车往,污水横流,城管部门几度清理,却屡屡回潮。今年6月,宜兴市城管局局长陈法荣包下了这一片“责任区”,通过深入走访,他了解到附近的农民工生活不便、找不到合适的消费场所,下决心解决这个难题。不到一个月,宜兴市首个民工生活配套摊点疏导点开放,20多个流动摊贩被“请”进固定疏导点,政府配套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2000号农民工有了安全又便宜的消费场所。看到民工兄弟们在整洁的摊位前惬意地喝着小酒,陈法荣忍不住感慨:“能理解老百姓的急和难,我们的服务才能真正踩到点子上。”

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服务,不仅有方案,更有管理、监督和整改,“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等过去广受群众非议的形式主义没了“市场”。宜兴市建立了在职党员动态信息库,收录5182名党员的年龄、职业、特长等信息,制成“信息卡”分送群众手中。社区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政策宣传、民事调解、治安巡逻、帮教解困、卫生保洁、科普推广等党员服务岗位,确保党员服务社区居民全覆盖。建立服务监督制,党员公开承诺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所在单位把社区服务情况作为党员考核评优、提拔任用的依据,对在社区空许愿、不履职的党员,严肃批评,督促整改。

24小时不断线的“党员服务区”拆除了干群间的“玻璃墙”,一批“敲门党员”、“交心党员”、“助困党员”进一步夯实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据了解,“党员服务区”活动启动以来,宜兴已有3109名党员为群众服务4600余次,成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15起,全市社区在职党员共与困难群众结成10364个帮困对子,爱心资助累计达到3万多元。(记者 马 薇)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