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民间收藏之风蔚然成潮,尤以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为盛。在这股收藏热潮中,涌现出诸多声名显赫的收藏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被后世尊为“明清以来八大鉴赏家之首”的项元汴。
项元汴画像
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浙江嘉兴人。这位出身名门的鉴藏大家,以其独特的收藏眼光和庞大的艺术珍藏,在中国收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一生所用别号甚多,如墨林山人、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等,每一个名号都折射出其超然物外的文人情怀。作为明代重臣项忠的后裔,项元汴虽为国子监生,却始终远离仕途,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艺术收藏与鉴赏。
项元汴书画作品
在收藏界,项元汴的影响力可谓历久弥新。自明代以降,但凡涉足收藏领域者,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他的崇拜者中,既有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有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纵观全球顶级博物馆的中国书画珍藏,除清宫旧藏外,钤有项元汴收藏印的作品数量最为可观。他所积累的明及明以前书画珍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后世任何博物馆难以企及。
这位出身望族的收藏大家,凭借雄厚的家资和超凡的鉴赏力,构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王国。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曾下诏征聘,他却不为所动,继续醉心于收藏事业。项元汴不仅精于鉴赏,更善于经营,通过大规模的书画古玩交易,既获取丰厚利润,又满足艺术雅好。
项元汴书画收藏
项元汴对科举仕途的淡漠,与对艺术收藏的热忱形成鲜明对比。他收藏的古代书画珍玩,无论数量还是品质都堪称空前绝后。长期浸淫于艺术珍品的熏陶,使他的书法造诣也达到极高境界,笔意俊逸高古,神韵天成。其著作《蕉窗九录》更是流传后世,著名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即出自此书。此外,他的画作《寿星竹》轴被收录于《石渠宝笈》,《兰竹图》轴则入选伦敦中国艺展。
作为全方位的艺术收藏家,项元汴自然不会忽视当时新兴的紫砂艺术。明代万历年间,紫砂壶制作技艺突飞猛进,除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手外,还涌现出众多技艺精湛的制壶高手。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争相定制紫砂茶具,项元汴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茂林僧帽壶
现存与项元汴相关的紫砂珍品中,最著名的当属李茂林制僧帽壶,壶底刻有“万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铭”字样。另有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时大彬制印包方壶,底款“墨林堂大彬”五字楷书。不过后者年代存在疑点:项元汴卒于1590年,而时大彬生于1573年,若此壶确为项氏定制,则制作者年仅十七岁,与其早期作品风格存在明显差异。
大彬款印包方壶
据《中国紫砂辞典》记载,项元汴曾亲自参与紫砂壶式设计,世称“天籁阁壶”。这表明他不仅是收藏家,更是紫砂艺术的推动者,其角色类似于后世的陈曼生,为紫砂壶注入了深厚的文人气息。
现存的墨林壶造型简劲大气,壶底刻有“煮茶亭长项氏子京墨林”铭文,可惜未见作者款识。查阅清代学者吴骞《桃溪客语》可知,时大彬弟子蒋时英曾制作“天籁阁壶”,但项元汴去世时蒋氏年仅八岁,这一记载显然存在时间错位。因此,墨林壶的真正作者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墨林壶
从风格判断,这件作品很可能出自与项元汴同时代的制壶名家李茂林之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评价李茂林“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这与墨林壶的艺术特征高度吻合。作为紫砂小壶的开创者,李茂林完全有能力制作如此精妙的器物。明末文人陈贞慧甚至认为其技艺“在时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
遗憾的是,项元汴毕生积累的艺术珍品在其去世后不足六十年便因清兵入嘉兴而散佚殆尽。乾隆皇帝南巡至天籁阁遗址时,曾赋诗感叹:“槁李文人数子京,阁收遗迹欲充楹。云烟散似飘天籁,明史怜他独挂名。”如今,我们只能通过那些钤有项氏收藏印的艺术珍品,遥想当年这位收藏大家的绝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