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坛巨匠邵大亨,生于宜兴川埠上袁村这个闻名遐迩的紫砂艺术之乡。上袁村素有“紫砂第一村”的美誉,村中世代沿袭着“耕陶并作”的传统生活方式——农忙时躬耕陇亩,农闲时抟泥制壶。在这种浓厚的工艺氛围熏陶下,少年邵大亨便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其早年作品就已名动四方。
邵大亨
这个紫砂匠人辈出的村落,不仅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更珍藏着诸多古代名家的壶样珍品。邵大亨凭借超凡的悟性和精湛的技艺,不仅能精准复刻前人佳作,更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其作品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同行叹服不已。
邵大亨掇球壶
与邵大亨同时代的杨彭年虽以曼生壶名噪一时,但艺坛对二人的评价却泾渭分明:“彭年以精巧出名,大亨以浑朴取胜”。
邵大亨一捆竹壶
在制壶生涯中,邵大亨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风骨,既不趋炎附势,也不随波逐流。这种高洁的品格深深浸润在他的作品中,使其壶艺呈现出“明月照松间,清泉石上流”般的超逸气韵。观其作品,但见玉质莹润,宝光内蕴,一望便知是大师手笔,故世人尊称为“大亨壶”。
邵大亨德钟壶
掇球壶作为邵大亨的代表作,完美诠释了他“师古而不泥古”的艺术追求。此壶造型雄浑庄重,线条流畅自然,壶嘴宛若天成,胎体薄如蝉翼却坚若磐石。扁圆的壶钮、耳状的壶把与圈足相映成趣,处处彰显着大亨对“圆”这一美学元素的极致演绎。
邵大亨仿鼓壶
邵大亨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谨,非至窘迫绝不动手制壶。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定价从不容商议。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商贾名流,莫不以藏有一把大亨壶为荣,往往不惜重金求购。
邵大亨鱼化龙壶
曾有一任县官,妄以为可以权势强取大亨壶。他备齐上等泥料,将邵大亨召至衙门,许以重酬。谁知大亨到衙后,故意制作粗劣之作,月余未成佳器。县官恼羞成怒,命人杖责大亨。这位倔强的艺人在重板加身时,不仅不求饶,甚至连一声痛呼都不肯发出。
邵大亨掇只壶
邵大亨的创作题材极为广泛,无论是光素器还是花器皆能得心应手。传说他制作的鱼化龙壶具有神奇灵性,能随茶水吞吐而伸缩自如;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龙头八卦一捆竹壶,成为后人瞻仰大师艺术成就的珍贵实物.
邵大亨蛋包壶
关于这位紫砂宗师的生平事迹,《邵氏宗谱》与《宜兴荆溪县新志》均有详实记载。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给予极高评价:“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这番评价,道出了邵大亨在紫砂艺术史上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