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栏壶: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由陈曼生首创,为经典传统壶型之一,是壶型变化较多的一款壶。井栏壶,单说曼生井栏,就有很多样式。
▲曼生唐井栏壶
曼生制壶知己彭年到访,互交茗壶心得。恰一丫环于院中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腰身弯得似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当即描绘开来,数遍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井栏壶
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井栏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三种功能:
▲顾景舟制、魏紫熙书画 井栏壶
第一、防止沙尘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加盖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
第二、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而不慎跌入井里,特别防止寒冬井边冻冰时汲水人滑入井里。
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认为是“妖象”。
▲施小马六方井栏壶
至于说井栏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栏材质之美,如唐、宋、元宫中和贵族就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一是井栏刻字之美,既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艺术价值更大些。
金石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做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瀆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甚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还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由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容庚等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井栏文物的珍重。
--- 淘壶人馆藏精品井栏壶 ---
恽志培井栏壶
井栏壶,由水井围栏之形演变而来,看似线条简单,实则极难把握。此件采原矿底槽清全手精工而制,壶底到腹部、肩部的弧形线条,由下向上逐渐收拢,过渡圆融流畅。
壶顶开大口,平嵌盖严丝合缝陷入其中,盖面柱钮精雕细琢一圈夔龙纹,与身侧的飞龙执鋬相映成趣,配以短直流,左右均势。整器方圆互济,形简意丰,精巧中又不失厚重,实为佳作。
佘海平制、陈瑜刻 井栏壶
此件井栏壶,摹古民国制壶名家王熙臣素器经典,以家藏底槽清全手工抟制,直筒矮身,浑朴而丰润,于颈部收束,桥钮横于盖上,规整合宜,包口一弯流胥出有度,端雅持重,壶把下端稍细于上端,端拿较为方便。
由鲍志强弟子陈瑜陶刻装饰,于壶身近底处镌刻“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之句,字迹潇洒不羁,文气颇足。
鲍璟曼生井栏壶
此件井栏壶,摹古曼生经典,为作者新春之作,在父母鲍廷博、姚志泉的监制下,采用家藏原四号井底槽清,精心制作而得。圆筒矮身,气定神闲,壶腹上收下敛,嵌盖平缓合体,上顶柱钮与身形相仿,和谐统一,壶流一弯,圈把浑圆,简练的形体透露出绵绵古意。
壶身正面由作者亲刻“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乃曼生铭井栏壶原句。整壶形制质朴隽永,妙趣天成,制工、刻铭、壶韵无一不佳,拥此壶品茗,雅趣无穷。
周成贤井栏壶
此壶为周成贤精选原矿紫茄泥,结合水波纹绞泥手工制作而成。壶体挺秀稳重,线条明朗,色泽明润。将独特的全手绞泥技艺施于壶面,绞泥粗细有致,恰似起伏波纹,婉转低吟,波光粼粼,柔和温雅。
整器工艺精良,出水爽利,成色润泽,提携舒适,是一款赏用俱佳的杀茶利器。
陈绍委井栏壶
此件井栏壶,摹古经典高井栏,以原矿紫泥全手工制作。身筒较高,下部微丰而上部收敛,平嵌盖陷于壶口,盖墙镌刻“汲以甘泉饮之吉 时在癸卯冬月云浩刻”。
盖面起平台,圈线饱满圆融,乳钉钮与壶盖暗接,弯流,飞把为扁长倒耳形,曲致自然,比例和谐。整壶工精艺巧,为高性价比之实用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