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其灵感来源于西施,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王寅春西施壶
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顾景舟西施壶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吕尧臣西施壶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 淘壶人馆藏精品西施壶 ---
马璟辉西施壶
西施壶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倒把,憨态可掬,实为品茗把玩的佳品。此壶型壶盖与壶身结合为圆球体,壶盖上有圆球形壶钮衬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与小短的壶嘴,就形成了世人喜爱的西施壶,西施壶看似简约,实为严谨,好似浑然天成。此壶是紫砂爱好者必收的壶型。
许艳春西施壶
此款西施壶采用了原矿红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200cc,西施壶,婉如一个美丽的少女温婉可人,作为传统器型中的经典之作,西施总是不断的被更新创作中,亦成为时代潮流中不落的“明星”,其小巧形象就如同在演绎着一个丰满诱人体态的少女,令无数人竞折腰,此款壶即是典型的西施壶,壶身圆润优雅,仿若一位丰腴的女子,壶钮以一粒珠饰之,壶嘴短小俊俏,典雅的倒把宛若女子的发髻,显得更加的成熟与雅致,更是惹人喜爱,此壶,既实用又值得品味。
寒越装饰,壶身正面陶刻西施浣纱图,西施浣纱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美女,她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旁刻“寒越 浣纱”,壶身反面陶刻“従来佳茗似佳人”,旁刻“丙子年(1996年) 寒越”,整器浑圆柔美,高雅光润,品相极佳,品茗茶香之余,不容错过!
惠祥云西施壶
采用了原矿老朱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180cc,壶体线条舒缓柔美,简练俊美,此壶通身丰润饱满,有如雍容华贵之意,如亭亭玉立美女,温婉圆润而又清新可人,壶型简单却把传统壶型的特点表现得恰到好处。
观此壶你会有一种心境明朗,超凡脱俗的快感,短促直流型壶嘴更显得娇小可爱,为此壶增添了几份韵味,倒耳型壶把的设计亦是此壶的特点之一,似有与壶嘴遥遥相望之意,而截盖的设计使得整个壶从远处看如同一精美整体。作品寓意“白雪凝琼貌,朱砂点红唇”,西施素材向来是紫砂艺人所忠情的对象,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使得实用的紫砂壶开始慢慢沉浸于一种绵绵的思古情怀之中。
徐伟强西施壶
此件西施壶,摹古传统经典款西施,身筒圆润,截盖、短流,珠钮玉润,壶柄为倒把耳形,整器线条舒缓、回转,造型简洁而线条练达,若想提炼升华,反而不易。
徐伟强老师制此壶,采用家藏大红袍朱泥制成,此泥曾上报刊登,被称为“带刺的玫瑰”,泥色红润,质感细腻,韵味强烈。更以镶嵌金丝工艺作饰,纹线繁复而线条流畅,着实难得,力荐壶友雅赏。
陆云西施壶
此件西施壶全手工拍打成型,器型比例协调,线条简洁明朗,壶身饱满丰润,圆盖上点一粒珠钮,玉润生辉,口、盖衔接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锥流微胥,若樱桃小口,婉约娇俏;倒把行云流水,玲珑娇秀,整器柔美怡人,珠圆玉润,彰显凝练简洁的力蕴与温和可人的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