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段泥与黄金段泥实际上是对同一种紫砂矿料的不同称谓,二者本质上并无区别,仅存在命名角度的细微差异,前者侧重描述其如稻穗初熟般的金黄色泽,后者则通过“黄金”意象暗示材料的珍稀属性。
金黄段泥原矿
二者的矿脉成因、矿物组成及烧制特性均属同一体系,名称差异源于不同地域工匠群体的表述习惯,恰似“马铃薯”与“土豆”这类同物异名的语言现象。
金黄段泥紫砂壶:周志君制、鲍志强刻 竹韵壶
金黄段泥(即黄金段泥,下文统一称作金黄段泥)是指黄龙山蕴藏的一种经窑温烧制后产生纯黄色的单元矿物材质,是黄龙山单元矿中一种珍稀的段泥品种。
在过去的历史记载中,见到黄色调的品种较多,以米黄色为主色调的段泥,一直是明代至今紫砂段泥类中最受人喜欢的砂色,特别是金黄段泥,更是段泥类中珍稀矿料。
金黄段泥紫砂壶:范萍制 南瓜壶
金黄段泥是本山绿泥中分离出的纯原矿品种,有淡绿色,有深绿色,有墨绿色。金黄段泥蕴藏在黄龙山的黄石石英岩层中,是水层岩沉积形成,由于有的在浅表层,有的在深井层,各种矿物质含量不同,有老的绿泥,也有较嫩的绿泥。
地表的强氧化作用和地下水气热液的侵蚀,使纯绿泥矿内渗入了氧化铁而产生了锈斑,烧制出来的色泽变化差异较大,形成了金黄色的效果。
金黄段泥紫砂壶:蒋小军制 松鹤延年壶
金黄段泥过去称为冷金黄,金黄段泥在黄龙山架土层或石英岩层中蕴藏,在架土层下面的称为绵头金黄段泥,或者是葵黄段泥,在石英岩层中蕴藏的材质就比较老些,原矿呈现鸭蛋壳的青色,只有十几厘米厚,有的是呈现块状夹在石缝中,有的是片状,以淡绿色为多见,质地细腻,光滑油亮,属粉质岩、砂质岩泥。
金黄段泥紫砂壶:余淑琴制 傲梅壶
有的原矿上面铁锈色丰富,铁锈色是地表氧化所形成,氧化铁侵入矿物里产生的水锈,绿泥上面的铁锈色越多,烧出来的颜色就越金黄。
金黄段泥紫砂壶:陈冰涛制 隐龙供春壶
黄龙山所产段泥类以金黄色为主色调,黄龙山的本山绿泥由于与紫泥、朱泥、红泥等其他矿料共生在一起,产生很多种深浅不同的黄色,业内人士根据自己所采的绿泥,根据个人配制的手法不同,会产生各种金黄段泥,当然黄色中总有一些偏差,这也不表示当今的金黄段泥要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或哪一家练泥厂家就是标准的金黄段泥。
金黄段泥紫砂壶:黄丹制 坦然壶
产生黄色上的差异,是由于每个人所收集到的绿泥矿蕴藏的区域、原矿材料的品质不同,所练出来称为金黄段泥的泥料就有所不同,当然有上乘的,也有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