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羽壶,又称侧把壶,壶型特征为壶把设计成握柄,与壶身成直角,把手颀长,线条流畅,冲泡时可根据不同人的习惯方式,随性持握,姿态更加优美,并且能解决烫手问题。
唐羽壶的创作构思源自唐代宫廷中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手柄较细长,有羽翼飞升之美。执壶泡茶,犹如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紫砂唐羽壶的创作还借鉴了唐代煮茶器的造型。唐代时,茶的饮用方式与现代有着极大的区别。唐代的茶为饼茶或团茶,是煮来“吃”的。在陆羽之前,唐时煮来“吃”的茶甚至需要投放许多调料。直至陆羽认为煮茶加料会影响茶叶本身的清香,才逐渐摒弃了煮茶加调料的习惯。唐代的煮茶器有多种,其中有的煮茶器便有着长柄,似羽翼飞升,称“唐羽”。亦有文章诠释为唐代陆羽之壶。
羽觞(shang)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羽觞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两侧有耳,似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羽觞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后来简称为“觞”,久而久之便成为酒器的统称。大凡与饮酒有关的古诗文中,会经常出现“觞”字。最为耳熟能详的大概要算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觞”随波逐流,沿溪水蜿蜒而下,“觞”停,便即兴赋诗并饮酒。王羲之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可见“觞”是一种极具文人情怀的雅器。
近现代,随着紫砂壶的制作和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设计的唐羽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制壶艺人的精巧构思中,有着唐代煮茶器和古代酒器特征、精美圆润的紫砂唐羽壶问世。唐羽壶颇受茶客们青睐,于是成为人们用来冲泡、煮茶和珍藏的紫砂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