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出席大会,对宜兴环保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江苏宜兴有着“环保之乡”的美誉,这里不仅以青山绿水闻名,还有着我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2014年该市环保产业年产值达500亿元。近日,在宜兴举办的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围绕“创新创业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的主题,企业家与环保专家们展开讨论。以“苏南模式”起家的宜兴人,正在统一认识,完成由量而质的提升。
绿色经济成为宜兴的新名片
宜兴的环保产业起步于1976年,那一年高塍公社农机厂研发出一台纯水离子交换柱,这是当地第一家环保企业。当时的宜兴人或许没有想到,一段发展传奇由此展开。从1976到1979年,宜兴太滆建筑设备厂、宜兴纯水设备厂、南新冷却设备厂、宜兴除尘设备厂相继开业……4年之后,宜兴纯水设备厂和太滆建筑设备厂分别衍生出22个和19个企业,前者所在的高塍镇,环保企业也快速发展到79个。1992年成立国家级高新区后,宜兴市的环保产业迈入新阶段。1993年,高塍镇的环保企业达到了228个,年产值达6亿元,成为当时全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和领头羊。
“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宜兴的环保产业。宜兴环保4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史,成为环保产业发祥地。从参与领域来看,污水、大气、噪声、固体、仪器方面的设备无所不包,成为我国最大的环保产业集聚地。”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如是说。如今,绿色经济正成为宜兴的新名片,凭借“绿色”引擎的强大助力,这座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等荣誉的城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位列十强。
宜兴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历程中,“苏南模式”可谓制胜法宝。这种自发式的草根经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面广量大、各具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宜兴目前拥有17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2000多个品种、10万名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企业最密集的环保产业集聚地,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创新成为宜兴环保产业新趋势
随着社会对环保愈发重视,环保的产业链已由过去的污染治理,向前道的预防、中道的监测、后道的治理和修复的全过程拓展,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成为趋势。为了培育创新创业的土壤,在宜兴本届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2015黑马大赛环保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成为重头戏,20多支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创业者带来了各自的环保产业项目。赛场“火药味”十足,评委连连抛出问题,“你怎么证明你的项目有不可或缺性?”“这个技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选手们则从容应对,充分阐述项目的优势。经过激烈角逐,浙江维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HI-SOT梯度复合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团队分别摘得企业、团队组的冠军。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科技局局长秦绍清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作为国家高新区,宜兴环科园要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大赛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技术型小微企业,宜兴环科园已经打造好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环保产业创业生态圈,盛邀环保创业者加盟。下一步,宜兴环科园将设立创业基地,对此番参赛的优质项目的产业化进行扶持,而众多参会的投资人也会择优合作,促进这些创新项目尽快落地。
近年来,宜兴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努力从未停止。环科园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兴办科技型企业,开创了“无形资产技术主导控股”“基金+技术+园区”“企业家+科学家”“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对接管道”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了环保产业的业态和形态。该工业园园先后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芬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的合资、合作,建立了七大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促进环保产业提档升级。
在今天的宜兴,环保产业正在经历苏南模式的全新升级,原本分散低端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现代环保产业智力资源密集的特征。曾经帮助宜兴人走向富裕的“苏南模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