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目前拥有各类涉农注册商标近千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 个、省著名商标12个、无锡知名商标30余个。
□与普通农副产品相比,品牌产品凭借着一张张“金字招牌”,在市场拓展、终端价格等方面都略胜一筹。
炎炎夏日,陶都广袤田野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湖氵父杨梅”等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积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远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博会上,宜兴阳羡茶作为重要主题元素大放异彩,引来现场中外嘉宾的一致赞誉。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区域特色品牌培育,全市目前拥有各类涉农注册商标近千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2 个、无锡知名商标30 余个。一批在国内外市场风头正劲的宜兴本土农副产品,彰显出农业品牌建设的丰硕成果。
加快品牌建设,是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并以农业“三品”建设为抓手,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引导广大涉农单位和个人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我市多措并举宣传放大农副产品的品牌效应,科学培育并积极申报“宜兴大闸蟹”“宜兴百合”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全省最大的茶叶产区,我市顺应广大茶农诉求,精心挖掘整理宜兴阳羡茶的历史文化,通过8年培育,宜兴阳羡茶已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同时,在陶都大地,随着“互联网+”大潮涌动,最“土”的农业与最“洋”的电子商务之间,也正发生着神奇的化学反应。一批农副产品通过宜兴农林网、农业资源开发网、天绿网等特色网站传播美名,对提升全市农副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市各地也因地制宜,助推农副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其中丁蜀、湖氵父、杨巷等镇积极举办蓝莓采摘节、杨梅节、滆湖螃蟹节等大型农副产品推广活动,联合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力促当地特色农业形成区域品牌。
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广大涉农企业长袖善舞,通过新技术、新品种、宣传新模式,打响自身品牌。市乾元茶场高价聘请享有“中国营销策划第一人”称号的叶茂中负责营销策划,并配套推广资金3000万元,在诸多茶场中成功脱颖而出,作为阳羡茶的代表亮相米兰世博会。市粮油集团大米有限公司学习引进国际稻米加工最新工艺和技术,实现大米加工智能化、无尘化,而且利用光电技术将异色颗粒自动分拣出来,从而提升大米品质,隆元大米成功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市颖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科学引进“魏可”“夏黑”等优质新品种,使“颖丰”葡萄成功赢得市场口碑。市辰希缘菌业有限公司从日本Mebiol株式会社引入水凝纳米膜栽培技术,用于培植高档小番茄,引起巨大的“眼球效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一后起之秀就打响了知名度。
与普通农副产品相比,品牌产品凭借着一张张“金字招牌”,在市场拓展、终端价格等方面都略胜一筹。其中,隆元大米每公斤零售价达20元,依旧供不应求;“颖丰”葡萄零售价格虽然达20元/公斤,但在果园门口就实现销售一空;万石镇后洪村种植的水芹不仅销往无锡、常州等地,今年还吸引了昆山、杭州、湖州等地的客户前来洽谈长期合作项目;市静乐农艺有限公司出产的静乐山泉,凭优质的口感成为我市及周边四星级以上饭店的指定用水。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