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之后,60多岁的老太太成了严重智障。她是谁,从哪里来?唯独的线索是她自称“南湖人”,口语中把“没有”说成“mei de”,把“妈妈”说成“妈麻”,随身物品里还有一包南京产的红糖!她是不是南京人?消息在网上发出后立即引起众多爱心人士的关注,江南时报记者也第一时间介入……
江南时报记者 张旭
求助
智障老人口音中最明显的
把“没有”说成“me de”
昨天上午,南京一家知名网站的论坛里,一则题为《帮她一把,看看她是不是南京人,给她一个回家的机会》的帖子很火,吸引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关注。
发帖人称,有位60岁左右的拾荒老太,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骑着三轮车到了江苏宜兴,从今年初开始就滞留在当地一所医院里。她不知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也不知道自己家人的信息,平时靠病人家属施舍为生,只知道自己是“南湖”(音)人。热心人士通过各种渠道,排除了嘉兴南湖及江苏周边口音和地名相近的约十个地方,现在只剩下南京建邺区的南湖了。
另外,她所骑三轮车里有一包产地为南京的“甘汁园”红糖,她的口音中最明显的就是把“没有”说成“me de”,“妈妈”说成“妈麻”,有人觉得与南京人的发音有相似之处,不排除她是南京人的可能,故发帖请热心网友听一下音频并看一下照片,一起来帮她找到亲人。
发帖人还强调,请建邺区的朋友特别注意一下,如果您觉得眼熟,请把她的照片给家中的老人或小区的保安看一下,说不定能认出她是谁,因为已有多位南湖附近的网友反馈信息说以前很可能看到过她,走起路来身体一弯一弯的,有别于常人。
帖子除了附有一张照片,还上传了一段录音,从老人简单的发音来看,的确有浓郁的南京口音。
感人
医护人员
给老人一个临时的家
老太太是不是南京人呢?昨天下午,记者和江苏宜兴市人民医院取得联系。据该院神经外科D5病区一名王姓护士长介绍,今年2月25日上午,120急救车将一名年约60岁处于昏迷状态的老太太送进了医院,经过医生的救治,老人脱离了危险,转到了他们科室住院治疗。
王护士长说,不知道老人原来就是智障,还是因为车祸所致,她的智商非常低,就像几岁孩子一样,说话也不清楚。由于无法联系到老人的家属,老人住院期间,都是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一起照料穿衣吃饭,渐渐地老人就和他们熟悉了。
为了帮助老人找到家人,医护人员一直在努力和她交流,问她家住哪里,老人除了说“南湖”(音)之外,没有其他有用的信息。
王护士长告诉记者,两个月后老人伤愈出院,但是她没有离开医院,而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白天出去拣点废品,晚上就回来睡在医院的过道里。看到老人十分可怜,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都非常同情,大家还是像原来一样给老人提供吃穿。
“虽然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都愿意向她伸出援手,但是老人总留在医院也不是长久之计,帮老人找到家成了大家最关心的事情!”王护士长说,为了帮助老人找到亲属,他们与公安、民政和社会机构都联系过了,但是至今没有结果。
寻找
多个“南湖”查无此人
南京南湖引关注
昨天傍晚,江南时报与发帖人凌先生取得联系,原来他就是宜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提到帮老太太找家人,凌先生既着急又无奈。他告诉记者,是医院的医护人员向宜兴市政府12345热线递交了一份材料,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于是救助站就开始帮老人寻家。
据凌先生介绍,他们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智障,沟通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们就围绕“南湖”这个地名开始搜索,首先排除了浙江嘉兴的南湖,随后又排除了两个安徽附近的南湖,以及本地几个叫南湖的地方,但是,没有一点信息和老太太有关联。
为了扩大搜寻范围,他们又对老人的口音进行分析,发现在江苏有三个地方将“没有”说成“me de” ,“妈妈”说成“妈麻”,其中和老人口音最相近的是江苏沭阳,而且也在江苏沭阳找到了叫南湖的地方。本以为有了线索,但是通过与当地公安、民政和救助站的联系,仍旧没有结果。
在给老人寻家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老人的口音像南京人,而且在南京建邺区也有南湖小区。得到这个消息,凌先生立即在南京一家知名网站上发出了求助帖。凌先生说,帖子发出不久,就有一名南京的网友和他们取得联系,称在南湖蓓蕾社区好像见过老人。让人兴奋的是,帖子里并没有描述老人腿脚有问题,而南京的网友却说出了这样的特征。
有了这条重要的线索,救助站立即和南京南湖蓓蕾社区取得联系,遗憾的是该社区通过查找和比对,没有发现有类似的走失人员。他们又与南湖派出所取得联系,由于没有任何信息,派出所也表示爱莫能助。
“也许老人就是南京南湖的,那名网友提供的线索非常有价值,虽然蓓蕾社区查不到此人,但有可能是该社区附近的人,我们仍旧希望南京的网友伸出援手,让老人早点回家。” 凌先生希望南京的网友能留个心,继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声音
老人情况不符合
现有的救助条例
昨天晚上,江南时报记者拨通了回帖提供老人可能是南京人线索的南京网友段先生的电话。段先生说,昨天他看到了网帖上那张老人照片,第一眼就觉得在哪里见过,仔细一想,应该是在南湖的蓓蕾社区。
段先生说,他原来的单位就在南湖,他每次在蓓蕾小学附近一家面摊上吃早点,经常看到和照片上很像的一个老太太在附近溜达,由于老太太有点智障,附近的好多人都认识她,还经常跟她开玩笑。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走路腿脚有点小问题,因此,昨天他和宜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后说老人腿脚有问题时,对方也觉得他描述的老人情况和这名老太太有很多相似之处。
段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南湖工作三年,经常看到这名老太太,所以印象很深,唯一觉得有差别的是帖子照片上的老太太年龄要大一些,因为自己离开南湖那家单位有几年了,老人变老了也有可能。印象中他经常吃面的那家早点摊老板娘跟她是熟人,如果能找到这个老板娘,她应该知道。
结束对段先生的采访后,宜兴救助站的凌先生再次来电话,称他们不会放弃这条线索,将继续和南湖的其他社区取得联系,希望老人早点回家。
采访中对于老人无法联系到家人最终何去何从的问题,凌先生非常担忧。他说按照相关的救助办法,对于正常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提供最多10天的救助,在这期间他们将联系被救助人员户籍所在地的救助机构进行对接,或护送或购买车票,或由户籍所在地的街道社区领走。对于患有精神病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可以直接和当地的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并得到妥善处理。
但是这名老太太的去留问题很麻烦,因为她不属于精神病患者,也不属于流浪乞讨人员,而她又无法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些都不符合现有的救助办法。因此,老人目前只有留在医院,等待最终确定老人的身份,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老人的家属。
一包南京产的红糖,一口疑似南京的口音,能不能帮助老人回家?如果最终无法获取老人的身份信息,老人该何去何从?老人的尴尬情况和现有的救助办法是否存在政策的空白?江南时报将继续关注。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