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记者 徐 聪
面对“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宜兴”采访团,谈及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理解,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王中苏说,宜兴把生态宜居作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追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着力恢复生态秀美本底、构筑生态文明高地,实现了从环境换取增长--环境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的战略转型,创造了一个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 “苏南样本”。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
宜兴是沪杭线城镇发展带中心,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几何中心,境内“三山二水五分田”,风光秀甲江南。但宜兴也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考量中一度迷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开山采石、满目疮痍,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发展目标,宜兴对生态环境实施了一系列系统性修复保护。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再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动演绎了宜兴生态战略的演变历程。
2003年,宜兴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开展了宜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矿山禁采和山区绿化美化工作,先后关停矿山宕口600多个。2007年太湖水质危机爆发后,宜兴全面加快劣质产业、落后产能淘汰进度,所有“三高两低”企业和高危企业全部退出宜兴,从源头上杜绝了生产发展带来的绝大部分污染行为。
2006年,宜兴创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紧接着创建了国家生态市。目前,宜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在95以上,安全供水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100%、95%,真正实现了“苏南最好的生态在宜兴、宜兴最好的生态在农村”。
2010年7月,宜兴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构建宜居型生态为核心和突破口,构筑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互动发展新构架。坚持“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特色版”。
生态战略的一再强化,真正把生态理念融入了宜兴干群的意识深处,化为了区域发展的特殊基因,为宜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宜兴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建设功能布局最优的城市为目标,
(下转A2版)
压题照:宜兴的灵山秀水。
本站记者 徐聪 摄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