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也许是天气有些清冷的缘故,宜南山区的景致显得内敛,不似其他时节热情奔放。清洁车过后,一片片黄叶又飘落在干净的黑色化路面上。这是宜兴一个叫做善卷的小村落。
善卷村只有6平方公里,千余人口,不过有山有水,村里的上东水库犹如一颗明珠镶在起伏的山脉之间。水库旁村部的办公室里,妇联主任罗卉等人正在忙碌着今年的一件重头工作--编写村志。
善卷是个有故事的村落。由于战乱,这里曾经成为茅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后来各地逃荒人在此安家渐而再度形成村落。因为生活一直比较艰难,周边地区流传“周围十里乡,有女不嫁善卷郎”。
“现在今非昔比了。”村支书李为清颇为得意地说,经过不断地发展积累,去年全村村级财政收入429万元,人均收入28467元。在村部周边环绕着的一栋栋农家别墅就是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好注脚。
近年来,经过河道清淤、道路优化、绿化管理等一系列村庄整治工作,村里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与许多村庄一样,善卷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拿什么来守住村庄的‘美丽’呢?”这不仅是善卷的问题。截至去年底,无锡市9079个自然村完成环境整治之后,守住“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已经成为各地共同的课题。
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到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居民自觉维护建设成果的意识没有跟上,集体观念、道德责任感淡化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存在。“封建迷信、赌博、破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在农村不同程度地发生。”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说,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的筋和骨,那文化建设就是气和神,只有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才能将文明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去。
“有些村民相信封建迷信、喜欢赌博,其实是精神空虚的一种体现,用文化去填补这片空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李为清说。
善卷村因上古尧舜时代隐士、以德著称的善卷老人而得名。于是,善卷村发扬善卷老人的传统美德,在村庄的长效管理中融入“德”文化元素,开展“德”文化活动。村里涌现出热心公益的“中国好人”万汉强、孝顺好儿媳耿文侠等一批有德性的代表。
万石镇古称“万善”,善行善迹一直是当地的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在镇里大尖村楼下自然村,村口凉亭里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意:“有朋远来当是人生乐事,无尘归去可洁我辈倦心。”客人看了心中生出一股暖意。围绕“善”文化,当地将“以善为首、以和为贵、以富为先、以民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过程。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通过在村民中评比“善人”等活动,以好的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家做“最善最美万石人”。
“文化活动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是随着‘善’理念的传播,最明显的感受是左邻右舍之间的矛盾纠纷少了,互助团结的事迹多了。”大尖村村支书虞建锋说。离大尖村不远的余庄村,每天下午村民会来到文化广场上进行文娱活动。记者和村民浦顺培话家常,问他住在哪,他开口便提和镇里“十大善人”之一的孙孟林是邻居,言语之间对孙孟林多年来领养一位智障孤儿的善行充满敬意。
为了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性,各地努力留住村庄的历史记忆,让“美丽乡村”充满底蕴。
走进万石镇黄土寺村,老远处就看到一座老旧的青砖窑,虽早已废弃不用,但仍然较好地留存着。“那是我们村里几代人的记忆。”村支书王阿平说。
在西渚镇白塔村,村里将村民家里不用的镰刀出头、陶瓷、石具等老物件收集起来建成老物件展览馆,为大家留住一份“乡愁”。善卷村正在编写的村志里不光搜集村庄的历史典故,还为村里的各家姓氏寻找源头。今年64岁的老人扶连根说,村上有的孩子问大人自己为什么会姓“扶”,大人们一般都答不出来。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故事,一个个故事构成村庄的历史,这些东西在大家的“根”就在。
宜兴是历史文化名城,吴越楚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良好的文化资源为许多村落挖掘文化提供了条件。“‘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文脉传承下,数量众多的乡贤队伍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优秀乡土素材。”沈晓红说,另外,“三山两水五分田”的地理形态之下,“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等自然禀赋都让乡村发掘文化有了抓手。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故乡湾斗里自然村,村里建了融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音乐元素和新农村生态元素为一体的文化公园、艺术馆。古井、老树的映衬下,闵惠芬故居显得饶有韵味。
在一些村落自发提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前不久,宜兴对当地各村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基础等进行了排查和梳理,首选18个村作为试点,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挖掘村史村情、提炼村庄文化,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善行义举榜,培育精神家园。除了善卷村的“德”文化之外,目前张阳村的“道”文化、白塔村“茶禅”文化、梅家渎村“家风”文化、上坝村“移民文化”等一批彰显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正在培育和形成。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