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王母桥镇破解秸秆焚烧难题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传统的露天焚烧方式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改变?在和桥镇王母桥村,这道难题被解答得很精美。


  金秋时节,走进乡村,最美的莫过于田头黄澄澄的稻穗和村民们脸上掩不住的笑容。然而,丰收的喜悦背后,秸秆处理却遭遇“尴尬”。传统的露天焚烧方式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改变?在和桥镇王母桥村,这道难题被解答得很精美。

  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的王母桥村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有农户1400余户、常住人口约4500人。“村里近1500亩耕地基本是村民工作闲暇时耕种,规模小而散,难以管理。”王母桥村党总支书记陶建中回忆道,早些年,村民秋收后图省事,往往就地放一把火,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为改变这一陋习,今年村里早早布局,组织村民小组长挨家挨户上门宣讲,还专门开辟了粉碎或堆腐秸秆的空地。10月22日,在村民们忙着准备开镰收割时,陶建中又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开起了“诸葛亮会”。“秸秆还田有什么好处?”“增肥改土,提升产量。”“既然是‘宝’,为什么农户不愿意用?”“捆扎处理一亩田的秸秆,一个壮劳力也需要一到两天,费时费力”……热烈讨论后,大家决定采纳该村后西组组长殷金龙的建议:秸秆返田就免除农户一年40元/亩的灌水费。当天,这个好消息就在村里传遍了。

  不仅如此,“作战”武器还包括“管”和“教”。由村干部“挂帅”,村里成立了4个巡查小组,从早晨7点到晚上10点不间断地轮班巡视。10月26日中午,村主任蒋小中带队经过马桥组时,在田埂边发现了点火工具,上前查看后,发现村民沈某正准备焚烧秸秆。原来,今年40余岁的沈某是位聋哑人,因为无暇捆扎秸秆,就想出了这一招——乘午饭时间偷偷焚烧。靠比划、写字进行沟通教育后,沈某主动保证以后决不再烧。

  奖、管、教三管齐下,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改变,有人还从“变废为宝”的理念中挖掘出新的商机。陶建中介绍,引进综合型项目,发展高效农业,是该村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村民张阿根投资300万元新建的阿根园家庭农场正在规划中,有望于3年内建成。届时,这一集高效、观光农业等于一体的农场内将设有机肥车间,以回收的秸秆为主要原料。

  (郑钊 耿佳卉/文 蒋瑜/摄)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