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便利市民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如何方便百姓就近买菜?“菜篮子”里能装些什么?市民“小菜篮”是否拎得舒心……这一切,与一座城市的“大菜篮”——农贸市场建设密不可分。
  如何方便百姓就近买菜?“菜篮子”里能装些什么?市民“小菜篮”是否拎得舒心……这一切,与一座城市的“大菜篮”——农贸市场建设密不可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大菜篮”工程建设,全力书写百姓满意的“答卷”。
  科学布局 方便群众就近买菜
  9月16日,我市首个配备了停车场的城东菜场投用,这也是东氿新城首个农贸市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宜居城市重要载体的东氿新城,其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住宅小区入住率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新城居民的幸福指数,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建设城东菜场。该菜场北临巷头东路,南靠紫竹东路,西接枫隐路,周边有省宜中、市实验小学(城东部)、万达广场、市中医医院等众多城市功能性载体及和兴佳苑等多个小区,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方便,是理想的选址场所,投用后可满足新城3万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城东菜场建设,只是我市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农贸市场是城乡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之一,是“菜篮子”工程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优化布局,新建一批农贸市场,着力使其与城镇版图扩张“同步”。今年,我市还计划新建五星农贸市场、东郊农贸市场、西渚云湖农贸市场、万石余庄农贸市场等。今后,我市将继续按照“布局合理化,设施商场化,管理规范化,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求,全面加强农贸市场建设。
  提档升级 营造舒适购物环境
  步入城区谢桥菜场,舒适的购物环境,让人有置身超市之感。然而,以前这里却是这样的场景:过道湿滑,灯光昏暗,菜叶满地……从脏乱差到宽敞整洁明亮,这是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家住城区谢桥新村的蒋阿姨,几乎天天到这里买菜,对这一变化有着深切的感受:“在这种环境内买菜,舒心!”
  市商务部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贸市场近70个,其中中心城区农贸市场13个。现有的农贸市场中,多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虽然部分经过多次改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设施和管理已与当前食品安全、城市卫生、人口扩容等不相适应。为给居民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我市于2011年启动了《宜兴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初步计划改造农贸市场24家。2011年至2012年,我市已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2亿元,高质量完成了10个镇(园、街道)的14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今年我市农贸市场改造进一步“发力”,计划投资约1.37亿元,纳入“农改商”计划的农贸市场有15家,市场经营面积达5.4万平方米,涉及经营户1000多户,辐射人口28.7万人。
  精心管理 书写百姓满意“答卷”
  因地制宜做好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只是建设好“菜篮子”工程的“第一步”。在不断优化完善“菜篮子”硬件设施的同时,市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创新举措,不断提高农贸市场综合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放心“菜篮子”。
  近年来,市物价部门把农贸市场的菜价纳入民生价格信息实施监管。市农林等部门积极推行农产品“溯源”管理,进一步保障市民餐桌安全。市商务等部门鼓励市场设立蔬菜直销区,加快让更多新鲜田间作物直接“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不少农贸市场还引进了一些品牌商户,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消费者。如今,随意走进一家“农改商”的农贸市场,里面所有摊位上都附有相关的信息表,商户姓名、各色菜品价格等信息一目了然。不少“新菜场”内,一排排摊位整整齐齐,路面干净平坦,商贩热情招呼顾客……百姓脸上满意的笑容,是对“大菜篮”民生“答卷”的最好肯定。
        (李震)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