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生态宜居成“金字招牌”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自2010年6月宜兴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民生环保新理念以来,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民生环保专项行动的指南。多年来,宜兴市每年的民生环保专项行动,都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民意见,确定民生环保重点内容。今年,宜兴市政府更是将民生环保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编制了《宜...

美丽的宜兴龙池山自行车主题公园

茫茫的竹海,清清的河流,明净的天空……如今在宜兴,一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宜兴人最引以为豪的品牌和财富。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宜居作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在理念上、政策上、体制上不断探索创新,着力恢复生态秀美本底、构筑生态文明高地,实现了从环境换取增长-环境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的战略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科学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宜居日益成为宜兴响亮的“金字招牌”。

有了青山绿水 才有金山银山

去年5月“中国生态小康指数”在北京发布。其中,在“十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行榜”上,江苏宜兴、张家港和福建泉州位列前三;在“十城市公众宜居感受排行榜”上,宜兴排列榜首。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这家权威刊物表述宜兴的生态小康指数时介绍,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宜兴人的生态理念正在发生嬗变,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产业已成为宜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选择。

为实现生态文化和产业转型的真正融合,宜兴市坚持把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根本之策,从源头上杜绝一切污染行为。近年来,宜兴市继续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坚决做到新办化工企业、有氮磷排放和污水不能接管的项目、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等四类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宜兴全市各板块和相关部门建立起联动减排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其中宜兴市公用事业局加强生活污水接管,确保四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新增量;宜兴市农林局抓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形成农业减排能力;宜兴市环保局全力做好对上衔接及横向协调工作,加强对企业的督促指导,推进重点企业减排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各减排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宜兴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总体趋好,已连续六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劣质企业的加快退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扫除了障碍,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目前,宜兴市已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生态型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产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环境优化发展新路。

描绘秀美乡村 打响生态品牌

蓝天白云下,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青山绿水间,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愈发引人注目……这是西渚镇白塔村的美丽景象。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去年以来,白塔村借着大觉寺和云湖景区建设的“东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修复年代久远的薛家桥,整理白塔寺旧址,保护南宋古窑群遗址,更把“于伶”品牌融入众多公共文化设施中。现在,于伶文化广场、于伶图书馆、于伶诗词书法长廊等文化场所已经建成开放,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村民的高度赞誉。

白塔村只是宜兴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从2011年起,宜兴市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目标,以环境改造提升、特色资源整合为重点,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幸福镇村建设,启动了“陶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通过三年的持续推进,广大农村更具内涵、更具魅力,更加宜人宜居,我市也由此成功探索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宜兴模式”。

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布局,不照搬城市风格贪新求洋,注重彰显生态本色。建设中,宜兴市各地注重保留村庄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科学实施依山显自然、亲水添风景工程,不断彰显和放大地域特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同时,积极将宜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俗特色气息、厚重的文化底蕴融合进来,形成“村村有特色,个个有看头”的格局,使周培源、吴冠中、于伶故居,陶行知办学处,闵惠芬公园等受到了更好的保护,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内涵,让几代人的记忆得到了延续。

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惠民富民。本着这一原则,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宜兴市从解决农民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环境卫生、河道治理、公厕建设、道路照明等重点入手,大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等八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不仅如此,利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宜兴市还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逐步形成“环境带来效益、环境促进发展、发展反哺环境”的良性循环。去年,宜兴全市新创成国家卫生镇3个,无锡市幸福村覆盖面积达52%,60个村达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湖氵父镇张阳村入围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名单。

坚持以民为本 加强民生环保

关闭(搬迁)扰民企业,对建材、蓄电池和瓷件等企业实施专项整治,对影响西氿水源地的企业进行综合整治……近年来,围绕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饮水更放心的目标,宜兴市大力开展民生环保专项行动,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自2010年6月宜兴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民生环保”新理念以来,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民生环保专项行动的指南。多年来,宜兴市每年的民生环保专项行动,都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民意见,确定民生环保重点内容。今年,宜兴市政府更是将民生环保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编制了《宜兴市民生环保三年规划(2014-2016年)》,并依据此规划制定了《2014民生环保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今年民生环保专项行动继续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锁定影响群众生活的大气污染问题,以开发区、环科园、陶瓷产业园、宜广线、高铁沿线、旅游线为重点区域,分两期推进区域性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民生环保工程的全覆盖。

民生环保专项行动能够解民忧、得民心,离不开“铁腕”执法的有力保障。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宜兴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整治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主要职能部门,宜兴市环保部门将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各类污染源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高密度组织开展区域集中检查、地毯式拉网排查、夜间和节假日交叉巡查及各类突击检查,对有关重点企业专门安排环保人员通宵蹲守检查。同时,严格建立24小时值守制,每天组织夜查至少2家企业,严厉打击任何投机取巧的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企业及个人,刚性执法、决不手软。环保、公安、法院、检察院、监察等部门切实加强联动,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合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力整治了一批环境难点问题。今年来,宜兴市毫不手软地抓好各项整治,收到明显的效果,104国道新街段、云湖路口“小三角”地带、归径小圩村等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基本消除了气味扰民现象,群众对环境投诉量明显下降。通过持续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宜兴一大批环保问题得到了解决,近几年宜兴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已超过99%。(孙权)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