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保障农民增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本报讯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民增收能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昨天,省委副书记石泰峰来宜,专题调研我市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情况。调研中,石泰峰要求我市以促进农民增收、调优收入结构为目标,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无锡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周铁根,我市领导王中苏、周中平、沈晓红陪同调研。
  顶着烈日,石泰峰一行首先来到万石镇后洪村的丰汇水芹专业合作社。如今,在丰汇水芹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万石镇的水芹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年产量达1.8万吨,年产值超8500万元,带动农民增加净收入1000多万元。石泰峰鼓励合作社牢牢抓住科技这一核心,用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不断完善“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在江苏省生猪销量最大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全国百强专业合作社”——市坤兴养猪专业合作社,石泰峰了解了具有坤兴特色的循环养殖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养猪场,坤兴的猪栏清洁、温度恒定,猪舍的粪便、水经过处理可再利用。合作社负责人杜小坤自豪地说:“用新方法养出来的猪,质优、价更高!”对此,石泰峰高兴地说:“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所在、价值所在。”他希望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户采用环保养殖方式,在不断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石泰峰还来到毗邻竹海风景区的湖滏镇洑西村,了解洑西村龙山岕农家乐协会的运行情况。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不少农民积极发展农家乐。为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去年,洑西村的农户成立了农家乐协会,依托村里最大的农家乐——篱笆园,搞起了“篱笆驿站”连锁经营。得知目前合作社已有24家农户加盟,另有6家还在申请和装修时,石泰峰说,生态环境是宜兴最好的资源、最强的生产力。只有抱团发展形成规模、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宜兴的农家乐才能更具魅力和竞争力。
  丁蜀镇西望村有着数百年的制陶历史,全村80%的农户从事紫砂壶制作,是著名的紫砂专业村。为进一步打响全村紫砂产业品牌,2009年,该村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使紫砂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升。石泰峰来到时,正值合作社今年第二期培训班开班,看到教室里不同年龄的紫砂从业者认真学习的模样,石泰峰不住地点头。他说,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要为农户解决紫砂制作前、中、后的各种服务,还要在艺术理念和技艺提升等方面创新举措、细化服务,让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成长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在陪同调研中,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说,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他表示,今后我市将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挖掘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全力以赴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目标。(耿蕾 梦蝶)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