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公用事业监管,提升服务能力,“感知公用”平台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
2010年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成“感知公用”技术平台,依托5000多个数据采集点,对全市供水、污水、环卫、燃气、城区防洪等实施实时监控和调度。
依托该平台,市有关单位及时发现并处置监测异常损坏事件280起,超标数据315起,安全隐患628处,有力保障了公用事业各板块的安全有序运行。
本报讯 18套户外污水调度设施和污水重点排放企业水质监控设备基本安装到位,供水管网GIS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全市小区垃圾桶和液化气瓶电子识别芯片即将进入安装阶段……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公用事业监管,提升服务能力,“感知公用”平台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
统一指挥、全天跟踪、实时监控、集中调度……走进宜兴城乡公用事业一体化管理中心,只见中心大厅的电脑前,数位工作人员正各司其职,分别监控着“供水、污水、环卫、燃气”等不同板块。“整张供水网络一旦水质、水压等方面出现异常波动,屏幕上对应的参数字体就会变色提醒。”供水调度员郁伯娟介绍说。以前,由于深埋在地下的管道出现漏损难以发现,经常造成自来水流失。而现在,通过感知技术,全市区域环网、增压泵站、镇级配水管网、典型用户的水量、压力、水质等信息都可在线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某段管网用水量突然升高,将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前往检查,在居民察觉之前便可解决问题。据初步统计,仅此一项,我市每年就可节水100多万吨。
“感知公用”是提升我市公用事业监管水平的“助推器”,也是考核公用事业运行质量的“检测仪”。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用事业体系规模不断扩大,数千公里的供水、天然气和污水管网,以及大量配套设施,若单靠人工管理,不仅难度大、任务重,且效率和可靠性也难以满足城市化发展对公用事业提出的高要求。为确保各项公用事业的常态化运行,同时提高管理、调度、应急处置水平,2010年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成“感知公用”技术平台,依托分布在城乡各地的5000余个数据采集点,对全市供水、污水、环卫、燃气、市政排水、城区防洪等实施实时监控和调度,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市域服务。如今,这样一个横跨部门、乡镇、社区和企业,多方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模式已逐渐成熟,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伴随着“感知公用”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在供水方面,通过水厂生产监控系统、管网运行监测系统、泵站远程调控系统等5个子系统,可随时掌握每个片区的用水状况,直观掌握管网运行状况,及时作出应急和预警措施;在污水方面,通过污水处理厂实时监控系统、管网在线监测系统等,对全市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行在线监测,有效减少企业污水超标排放,合理进行污水调度;在环卫方面,垃圾焚烧处理监控、垃圾称重、作业车辆等全部实现全过程监控作业,严格控制垃圾的收集处理过程,确保市民生活环境整洁舒适;在燃气供应方面,重点监控用气安全和气量调配工作,通过燃气管道GIS地理信息系统监督管道建设情况,利用燃气门站视频系统监督门站安全。据统计,自“感知公用”平台建成投用以来,市有关单位及时发现并处置监测异常损坏事件280起,超标数据315起,安全隐患628处,有力地保障了公用事业各板块的安全有序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何洁蕾 李俊杰)
依托该平台,市有关单位及时发现并处置监测异常损坏事件280起,超标数据315起,安全隐患628处,有力保障了公用事业各板块的安全有序运行。
本报讯 18套户外污水调度设施和污水重点排放企业水质监控设备基本安装到位,供水管网GIS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全市小区垃圾桶和液化气瓶电子识别芯片即将进入安装阶段……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公用事业监管,提升服务能力,“感知公用”平台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
统一指挥、全天跟踪、实时监控、集中调度……走进宜兴城乡公用事业一体化管理中心,只见中心大厅的电脑前,数位工作人员正各司其职,分别监控着“供水、污水、环卫、燃气”等不同板块。“整张供水网络一旦水质、水压等方面出现异常波动,屏幕上对应的参数字体就会变色提醒。”供水调度员郁伯娟介绍说。以前,由于深埋在地下的管道出现漏损难以发现,经常造成自来水流失。而现在,通过感知技术,全市区域环网、增压泵站、镇级配水管网、典型用户的水量、压力、水质等信息都可在线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某段管网用水量突然升高,将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前往检查,在居民察觉之前便可解决问题。据初步统计,仅此一项,我市每年就可节水100多万吨。
“感知公用”是提升我市公用事业监管水平的“助推器”,也是考核公用事业运行质量的“检测仪”。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用事业体系规模不断扩大,数千公里的供水、天然气和污水管网,以及大量配套设施,若单靠人工管理,不仅难度大、任务重,且效率和可靠性也难以满足城市化发展对公用事业提出的高要求。为确保各项公用事业的常态化运行,同时提高管理、调度、应急处置水平,2010年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成“感知公用”技术平台,依托分布在城乡各地的5000余个数据采集点,对全市供水、污水、环卫、燃气、市政排水、城区防洪等实施实时监控和调度,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市域服务。如今,这样一个横跨部门、乡镇、社区和企业,多方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模式已逐渐成熟,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伴随着“感知公用”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在供水方面,通过水厂生产监控系统、管网运行监测系统、泵站远程调控系统等5个子系统,可随时掌握每个片区的用水状况,直观掌握管网运行状况,及时作出应急和预警措施;在污水方面,通过污水处理厂实时监控系统、管网在线监测系统等,对全市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行在线监测,有效减少企业污水超标排放,合理进行污水调度;在环卫方面,垃圾焚烧处理监控、垃圾称重、作业车辆等全部实现全过程监控作业,严格控制垃圾的收集处理过程,确保市民生活环境整洁舒适;在燃气供应方面,重点监控用气安全和气量调配工作,通过燃气管道GIS地理信息系统监督管道建设情况,利用燃气门站视频系统监督门站安全。据统计,自“感知公用”平台建成投用以来,市有关单位及时发现并处置监测异常损坏事件280起,超标数据315起,安全隐患628处,有力地保障了公用事业各板块的安全有序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何洁蕾 李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