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鱼”空中遨游、“老鹰”上下翻飞,“猛虎”上天逞威,“巨龙”腾空而起……昨天上午,由江苏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江苏省风筝协会、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江苏省风筝公开赛暨第十四届太湖风筝节在周铁镇沙塘港村拉开帷幕。来自南京、镇江、张家港、南通等地的21支风筝代表队带着满天飞舞的纸鸢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风中传奇”。
传统风筝:比的就是手艺
比赛还未开始,选手们有的组装,有的固定,蝴蝶、蜻蜓、金鱼、雄鹰等造型各异的风筝把专供运动员歇脚的休息棚装扮得五彩斑斓。
走进南京广夏风筝队的“展示厅”,一条“长龙”盘旋静卧,胡须、尾翼随风抖动、惟妙惟肖。在队员鲁建国的操纵下,“长龙”摇摆着缓缓升空,在风力撞击下眼帘开合、眼珠转动,好似活物。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除了运动风筝外,参与软体类、龙串类、硬翅类、立体类等10余个比赛项目的近200只传统风筝都是运动员手工制作的。
运动风筝:玩的就是刺激
满天的风筝大多“文静”地飘荡着,忽然,一只形似滑翔机的风筝呼啸而起,左冲、右突、盘旋,仿佛在做空中花式表演的飞机一般。所有观众的目光瞬间就被它吸引了,有观众惊呼道:“这肯定是遥控的!”
走近了,才看清运动员的身形。只见他双手扯线,身子像不倒翁一样,时而后倾、时而转圈,他是来自常熟的陈圣,今年才21岁,却成为省内小有名气的“玩家”。“这风筝用两条拉线来控制,飞行时速最高可达150公里,特刺激!”自打迷上运动风筝,陈圣每周至少训练一天,左旋、右旋、升降等各种特技动作全靠手腕和手臂的动作来完成,擦伤、扭伤那是常有的事。尽管这已是我市第三次举办省级风筝赛事,但运动风筝还是首次“亮相”。
本土风筝:要的就是活力
说起本土风筝,不得不提到周铁。这里历来有放飞风筝的习俗,且喜欢在风筝下系上鹞笛,夜晚放飞时系上鹞灯,自成特色。连续多年举办太湖“竺山风筝节”,更让周铁风筝名扬国内。随着周铁风筝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这一民间手工技艺也被收入了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岳仲荣发起创建的宜兴风筝协会也日渐壮大。
“不仅如此,在协会的帮助下,丁蜀镇施荡村也成立了风筝代表队,为我市的风筝行业注入了崭新活力。”在比赛现场,岳仲荣迫不及待地介绍道,这次比赛,施荡村风筝代表队积极参与,成为唯一一个参加省级比赛的村级代表队。岳仲荣说,放风筝并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爱好,像运动风筝等对力量、技巧要求相对较高的项目更适合年轻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血液”加入。
(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