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家生产陶瓷酒瓶的企业,但这里更像一个陶艺博物馆。走进宜兴彩陶工艺厂的产品陈列室,那些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陶瓷酒瓶令人惊叹:这分明就是一件件工艺品!
彩陶工艺厂:陶文化让“陈酿”香飘四方
——“感受非公企业文化芬芳”系列报道之四
这是一家生产陶瓷酒瓶的企业,但这里更像一个陶艺博物馆。走进宜兴彩陶工艺厂的产品陈列室,那些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陶瓷酒瓶令人惊叹:这分明就是一件件工艺品!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旧趋紧,但宜兴彩陶工艺厂的陶酒瓶生产线却一片忙碌,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上半年订单已经排满。作为一家传统的陶瓷企业,凭什么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健前行?该企业负责人葛伯初一语中的:“陶文化与酒瓶产业的精美结合,成了我们的重要卖点。”
陶文化使一家老企业华丽转身,促使酒瓶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实,创建于1955年10月的宜兴彩陶工艺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因产品单一、工艺落后,面临着生存危机。怎样才能打一场翻身仗,在危机中转败为胜?经过反复思考后,该企业果断淘汰了资源消耗大、产值效益低的缸、盆、坛、罐等老产品,立足市场需求,把发展定位在中高档陶酒瓶上。当时,对于这一做法,一些人难以理解:企业面临危机,不仅没有扩大产业,反而把主打产品放在酒瓶上,这能有前景吗?葛伯初认为,仅仅生产陶酒瓶还不行,要让陶文化在酒瓶上“唱戏”,这样才会有发展前景!他心里有这样一本“账”:相对于玻璃酒瓶,陶酒瓶可避免光对酒的影响,且有良好的透气性,不仅能让瓶中的酒长期不变质,还能让其更醇厚芬芳。如果再在陶酒瓶上融入陶文化,必将更受欢迎。于是,1995年,彩陶工艺厂成了全市陶瓷企业中开发陶酒瓶的“领头羊”。当年,茅台酒厂为灌装一批80年陈酿,以“比武招亲”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寻觅酒瓶制造厂。面对这一难得的机会,企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他们认为,80年陈酿的纪念酒,在酒瓶制作上不能仅考虑存放酒的材质,更要凸显深厚的酒文化底蕴。什么更能与酒文化相匹配?陶文化!为此,他们试着在陶酒瓶上搞彩陶装饰,努力让其艺术化。几个月后,他们凭借彩陶制作工艺,让两条栩栩如生的祥龙“攀附”在了陶酒瓶上。这款注入文化内涵的陶酒瓶,立刻过关斩将,接住了茅台酒厂抛来的“绣球”,签下了生产2000只陶酒瓶的合约。
陶文化的不断挖掘,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越来越多的陶酒瓶制造厂在陶都大地上成长起来,这让彩陶工艺厂不得不居安思危。陶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为此,该企业加强了与南京工业大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聘请陶艺专业人员组成“智囊团”,每年开展陶酒瓶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智囊团”大力挖掘、深化陶文化,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他们开发的“黄金开片釉”工艺,使酒瓶表面开裂但酒不会渗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朱红釉,让陶酒瓶色彩更鲜艳……目前,该企业已拥有2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颖专利,其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远销日本、法国等地。创新陶文化,让彩陶工艺厂的酒瓶显示出独特魅力。
陶文化滋养员工素质,成为无形的竞争力。近年来,彩陶工艺厂随着陶酒瓶产业的稳步发展,吸引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工作者,但这些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素质不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而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无形的竞争力。”这是彩陶工艺厂党委副书记许锡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在彩陶工艺厂,陶文化时时刻刻都在熏陶着员工。该企业每年聘请工艺类院校的专家教授来厂帮助培训员工。陶文化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更凝聚了员工。今年24岁的安徽小伙刘银已在彩陶工艺厂工作了3年,每当企业的“课堂”开课,他都特别珍惜,总会带上笔记本,认真做记录。如今,他已成为企业在陶酒瓶制作设计方面的一名骨干。他说:“是企业文化滋养了我,让我有了一技之长。”
去年,彩陶工艺厂销售收入与前年相比,增长110%以上,职工平均收入也比前年增长了15%左右。陶文化与酒瓶产业的有机融合,让这坛“陈酿”散发出醇厚的芬芳。 (杜京)
——“感受非公企业文化芬芳”系列报道之四
这是一家生产陶瓷酒瓶的企业,但这里更像一个陶艺博物馆。走进宜兴彩陶工艺厂的产品陈列室,那些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陶瓷酒瓶令人惊叹:这分明就是一件件工艺品!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旧趋紧,但宜兴彩陶工艺厂的陶酒瓶生产线却一片忙碌,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上半年订单已经排满。作为一家传统的陶瓷企业,凭什么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健前行?该企业负责人葛伯初一语中的:“陶文化与酒瓶产业的精美结合,成了我们的重要卖点。”
陶文化使一家老企业华丽转身,促使酒瓶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实,创建于1955年10月的宜兴彩陶工艺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因产品单一、工艺落后,面临着生存危机。怎样才能打一场翻身仗,在危机中转败为胜?经过反复思考后,该企业果断淘汰了资源消耗大、产值效益低的缸、盆、坛、罐等老产品,立足市场需求,把发展定位在中高档陶酒瓶上。当时,对于这一做法,一些人难以理解:企业面临危机,不仅没有扩大产业,反而把主打产品放在酒瓶上,这能有前景吗?葛伯初认为,仅仅生产陶酒瓶还不行,要让陶文化在酒瓶上“唱戏”,这样才会有发展前景!他心里有这样一本“账”:相对于玻璃酒瓶,陶酒瓶可避免光对酒的影响,且有良好的透气性,不仅能让瓶中的酒长期不变质,还能让其更醇厚芬芳。如果再在陶酒瓶上融入陶文化,必将更受欢迎。于是,1995年,彩陶工艺厂成了全市陶瓷企业中开发陶酒瓶的“领头羊”。当年,茅台酒厂为灌装一批80年陈酿,以“比武招亲”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寻觅酒瓶制造厂。面对这一难得的机会,企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他们认为,80年陈酿的纪念酒,在酒瓶制作上不能仅考虑存放酒的材质,更要凸显深厚的酒文化底蕴。什么更能与酒文化相匹配?陶文化!为此,他们试着在陶酒瓶上搞彩陶装饰,努力让其艺术化。几个月后,他们凭借彩陶制作工艺,让两条栩栩如生的祥龙“攀附”在了陶酒瓶上。这款注入文化内涵的陶酒瓶,立刻过关斩将,接住了茅台酒厂抛来的“绣球”,签下了生产2000只陶酒瓶的合约。
陶文化的不断挖掘,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越来越多的陶酒瓶制造厂在陶都大地上成长起来,这让彩陶工艺厂不得不居安思危。陶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为此,该企业加强了与南京工业大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聘请陶艺专业人员组成“智囊团”,每年开展陶酒瓶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智囊团”大力挖掘、深化陶文化,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他们开发的“黄金开片釉”工艺,使酒瓶表面开裂但酒不会渗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朱红釉,让陶酒瓶色彩更鲜艳……目前,该企业已拥有2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颖专利,其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远销日本、法国等地。创新陶文化,让彩陶工艺厂的酒瓶显示出独特魅力。
陶文化滋养员工素质,成为无形的竞争力。近年来,彩陶工艺厂随着陶酒瓶产业的稳步发展,吸引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工作者,但这些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素质不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而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无形的竞争力。”这是彩陶工艺厂党委副书记许锡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在彩陶工艺厂,陶文化时时刻刻都在熏陶着员工。该企业每年聘请工艺类院校的专家教授来厂帮助培训员工。陶文化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更凝聚了员工。今年24岁的安徽小伙刘银已在彩陶工艺厂工作了3年,每当企业的“课堂”开课,他都特别珍惜,总会带上笔记本,认真做记录。如今,他已成为企业在陶酒瓶制作设计方面的一名骨干。他说:“是企业文化滋养了我,让我有了一技之长。”
去年,彩陶工艺厂销售收入与前年相比,增长110%以上,职工平均收入也比前年增长了15%左右。陶文化与酒瓶产业的有机融合,让这坛“陈酿”散发出醇厚的芬芳。 (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