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宜兴 爱老暖城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提起2007年刚搬进幸福公寓时的情景,赵之琨记忆犹新:“为了搬进来,子女差点没跟我吵起来!就连住在外地的兄弟都被‘惊动’了,赶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其实,我觉得真正要转变思路的是他们。
 编者按: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我市把不断满足老年人需求、顺应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打造“幸福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机构养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日益提升优待水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引导老有所为,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老龄事业蓬勃发展。从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幸福宜兴·爱老暖城”系列报道,展现温暖之城敬老爱老的浓浓暖意。
  他们曾是时代的赶潮人,他们曾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曾挑起家的重担……可是,当子女渐渐长大,他们在无声的岁月里慢慢变老:耳朵背了、眼睛花了、反应迟钝了……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该怎样善待老人?怎样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更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参与。近年来,作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宜兴,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创新实践机构养老,基本形成了“以市福利中心为示范、农村敬老院为基础、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全方位机构养老体系。
  市福利中心:
  创新理念 树立典范
  【镜头实录】冬季,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个难熬的季节,穿着臃肿、行动不便、体能下降……各种烦恼纷至沓来。但是,“家”住市福利中心幸福公寓的赵之琨和老伴却过得非常舒心。走进他们位于五楼的两室一厅套间,各类家电一应俱全,内部装饰还是赵老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的,跟普通家庭没有区别。每天上午,赵老和老伴到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下午午休后再跟周围的邻居一起看看电视、打打牌。这种“自己开心,子女放心”的日子,赵老和老伴一过就是五年。
  提起2007年刚搬进幸福公寓时的情景,赵之琨记忆犹新:“为了搬进来,子女差点没跟我吵起来!就连住在外地的兄弟都被‘惊动’了,赶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其实,我觉得真正要转变思路的是他们。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在他介绍着当年为住进来如何与家人“斗争”时,他口袋里的手机响了起来。看到来电显示,老人一下子乐了,“嘿!又是我那北京的兄弟来电话了,他现在对我的生活可羡慕了,要不是舍不得孩子,早就想搬过来跟我做伴了。”
  【新闻纵深】2002年,我市投资1亿元,建设了全市规模最大、生活和娱乐设施最全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场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该中心占地60多亩,共有床位1200多张,服务人群涵盖自理、介助、介护的老人及部分孤残儿童。中心服务设施齐全,全部实行智能化管理,并配备全天候呼叫系统及有线电视、多功能厅、健身房、医疗服务站,较好地满足了老人的各项生活需要。特别是2007年投入使用的幸福公寓,创新性地采用租赁的运作模式,从日常饮食起居、防病治病、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已先后吸引了400多位老人入住,很多老人都像赵之琨夫妇一样将整个家都搬了进来。幸福公寓的工作人员张瑞娟介绍说:“这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敬老院,它就像一个缩小的社区,是一个由许多小家组成的大家庭。”
  公办敬老院:
  遍及城乡 共筑温暖
  【镜头实录】在丁蜀镇汤蜀路与公园东路的交叉路口,坐落着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敬老院。这个当年汇聚全镇爱心而建的敬老院,如今已成为该镇五保老人和部分寄养老人名副其实的“幸福港湾”。在这个大家庭里,老人们安享晚年、心情愉悦。敬老院院长张文茹说:“这里没有冷冰冰的服务,没有冷清清的房间,老人走进这里,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关怀,产生的是发自内心的满足。”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