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宜兴规划局对外公布了一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路线图”。据了解,该计划持续五年,每个列入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一份详细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古街区、古窑群、古建筑、古桥梁和名镇(村)、名馆、名居、名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宜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7000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县史,2011年,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从2010年起,宜兴就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近五年里,在保持部分文化遗址原貌的同时,修复工程陆续开展,许多老街、名居呈现出了新貌。”宜兴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但为了更好守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名片,我们制订五年规划‘挂图作战’,让文化遗产保护变得有章可循。”
据了解,该“路线图”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陶文化历史遗存的保护修复、古城格局保护利用、周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镇(村)、名馆、名居、名址挖掘、保护和建设六大类12项工程。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被列为首要任务,包括蜀山古南街、葛鲍聚居地、月城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月城街作为古代瓮城,是宜城古代城防体系重要节点,现基本保持着历史上的街巷格局和沿街沿河的传统风貌,遗存着数量较多的清末至近代的商铺和民居。通过此次规划修复,将恢复街巷风貌,修复古河道、古河埠等历史遗存,形成完整的历史风貌区格局。目前,徐大宗祠、蜀山古南街等修复工作已启动,部分项目也已进入了“深度规划”中。
除此之外,为展现特色水城格局,今年,宜兴将进一步挖掘梳理城区古河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加强对宜北河、太滆河两条河道及河边古驳岸、古河埠等历史遗存的保护性控制,加快古河道开发利用。 (蒋梦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