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晚报记者何小兵/文)宜兴昨天通过印发文件,将该市市域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来五年“路线图”公诸于众。这份文件名为《宜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内容。记者从宜兴规划局获悉,宜兴作为环太湖地区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将通过建立和建设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据了解,宜兴今后五年(2016-2020)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其中包括蜀山古南街、葛鲍聚居地、月城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二是陶文化历史遗存的保护修复,包括黄龙山紫砂矿遗址保护、古窑址遗存保护、近代陶瓷工业遗产保护;三是古城格局保护利用;四是周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和提升;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六是名镇(村)、名馆、名居、名址挖掘、保护和建设。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被列为首要任务。除蜀山古南街在此之前已经有局部修缮和设置整体性保护措施之外,葛鲍聚居地、月城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尚待进一步明确保护性措施,也将进行整体保护修复。
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宜兴丁蜀镇白宕路口,历史上就属于自然聚落,沿袭至今。白宕里的葛姓、鲍姓原本是外来户,后来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当时最大的窑户和商户。近现代宜兴陶瓷行业的代表人物和众多制陶名家与葛鲍家族一脉相承,在产品技术和工艺改革创新方面成就突出。时至今日,葛鲍聚居地保留了清末民初融汇吴越风格的民居建筑,体现了陶瓷家族的文化和精神,展示了从明清大窑户、民国民族资本家到解放后公私合营的陶瓷业发展历程,对研究我国家族型陶瓷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曾经有文博专家誉之为中国陶瓷在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遗存,也是中国陶瓷史重要组成。此外,宜兴陶器收藏家徐先生通过研究发现,这两年来,从我国台湾、南洋及欧美国家倒流回大陆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宜兴陶瓷美器层出不穷,其中,宜兴陶器外销署款通常以商号为主,譬如“葛德和”、“鲍正泰”等,鲜有紫砂艺人直接具名落款,足见当时宜兴葛、鲍两大姓人家的影响力。
宜兴城里的月城街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占地约2公顷的瓮城即位于此。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环形或四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因宜兴地区的安定和富庶,而淡化了瓮城的防御作用,瓮城也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街区。记者了解到,根据宜兴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保护措施和规划明确,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周围将建设瓮城遗址文化广场,与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共同展示古代瓮城的历史面貌。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