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治太保源:算好生态账 目标零养殖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2007年起宜兴开启的治太保源行动去年掀起了高潮--为加大整治力度,该市将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列入工作重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确保太湖沿岸在今年实现“零养殖”。宜兴沿太湖6镇(街道)列入整治范围的养殖户共有644户,大多是养了十年以上的专业养殖户,如今,为了减少污染,保太湖水质,他们做起了“生态账”,选择退出。经过近一年的“攻坚战”,目前签约率达97%,退养完成率达80%,拆除完成率达61.6%。传统养殖户谋转型发展作为丁蜀镇的养猪大户,今年37岁的沐亚君在当地小有名气,40亩地的养殖场就在莲花荡边,年出栏数

2007年起宜兴开启的治太保源行动去年掀起了高潮--为加大整治力度,该市将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列入工作重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确保太湖沿岸在今年实现“零养殖”。

宜兴沿太湖6镇(街道)列入整治范围的养殖户共有644户,大多是养了十年以上的专业养殖户,如今,为了减少污染,保太湖水质,他们做起了“生态账”,选择退出。经过近一年的“攻坚战”,目前签约率达97%,退养完成率达80%,拆除完成率达61.6%。

传统养殖户谋转型发展

作为丁蜀镇的养猪大户,今年37岁的沐亚君在当地小有名气,40亩地的养殖场就在莲花荡边,年出栏数达3000以上,收入一直不错。

“没想到会有这一天。”沐亚君说。10多年的养殖路,在环保方面沐亚君并未懈怠,早在多年前就投资一百多万元上了一套沼气工程。2014年,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沐亚君越发觉得自己存在“短腿”,于是再次投入几十万元做环保设施配套,可惜离达标依然有一段距离。这让他颇为感慨:传统养殖想要走绿色生态化道路成本太高。“为了环境,是时候做出点牺牲了。”沐亚君说。

一边落实拆除手续,一边寻思着另谋发展出路,沐亚君了解市场后,在宜兴城里开起了一家连锁餐饮店,等所有拆除手续到位后,小店也顺利开张了。运营半年下来,收入还算不错。

如今,与沐亚君一样,一批专业养殖户们舍弃“老本行”后,走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有的开起了餐饮店,有的做起了家庭农场……今年,部分乡镇正在考虑对这样的转型发展农户给予政策扶持或相应的奖励,提高农户“二次创业”的积极性。

农技员当起“经纪人”

经过半年多的“攻坚战”,万石镇农服中心技术指导员王建良总算松了口气,这半年他为了“拆猪圈”而“磨破了嘴皮”,但令他高兴的是,当初农民眼中的“仇人”现在成为了大家的“老娘舅”。王建良跟无锡日报记者回忆,第一次到村里做工作,村民向他喊道:“你们怎么做得出的,拆掉猪圈就是断了我们的生活来源。”一向指导农户如何增产增收的王建良听了心里百般纠结:眼下拆除工作势在必行,安抚好民心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工作才可能顺利推进。

“养殖户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其中许多还是弱势群体。”王建良说,“要换个角度多为农户想一想。”村民朱洪初算是一个“老顽固”,因为补偿金,前后到宜兴市里上访了4次。朱洪初算了笔账,一头母猪养到能生产费用要在5000元左右,每头1500元的补偿,远远抵不上多年的养殖成本。

了解情况后,王建良在全市搜罗了几名经纪人,与其洽谈好了收购价格,最高能达3000元/头。这下,许多农户的心结打开了,主动上门签下了拆除协议。除此之外,为解决部分农户的生活来源问题,镇里还帮忙申请低保,帮有能力劳动的人寻找工作,消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算好“经济账”与“生态账”

截至本月末,芳桥街道50多户养殖场将全部拆除,这个速度在街道负责人看来要比预计的快很多。为让工作落到实处,街道所有干部都被列为整治小组成员,负责从上门宣传到拆除结束的“一条龙”服务。负责养殖户陈立标一家的街道农服中心主任吴伟强,前后上门沟通了十多次才做通工作。与别家不同的是,陈立标不仅有自己的养殖场,而且还负责屠宰出售,相比一般的养殖户来说,收入要高许多。“所以想要做通他的工作难度更大。”吴伟强说。

先算“生态账”,这些年这么多的举报电话不说,光排泄量就很“壮观”--一头猪相当于7个人的排泄量;再算“经济账”,为提高农户积极性,街道专门辟出了一块奖补资金,对能繁殖母猪处置完毕后拨付补偿款,对提前处置的多奖励5%,补偿款在拆除到位、验收合格后,一周内全部结算到位。有了这笔资金,养殖户的疑虑消减了不少。让街道想不到的是,一家并未在整治范围内的养殖场也主动加入队伍,顺利完成了拆除,养殖面积达4200多平方米。 (蒋梦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