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站记者熊辉 发自江苏宜兴
“这个茶碗的釉色结晶图案像海之蓝,这个像土豪金,这些茶器都是纯手工制作,紫砂泥和釉料都是自己调制的,不含任何核放射元素。”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龙泰艺海陶瓷城,“原陶艺品”工作室的展架上,紫砂天目釉茶器在聚光灯下散发着诱人的光彩,琳琅满目的紫砂茶器和不同的釉色,吸引着众多外地客造访。
六旬老人孙如航,充满自豪地用宜兴普通话,向游客们介绍着儿子孙研的得意之作。工作室的二楼,平头、方脸、戴着眼镜的小伙孙研,无暇顾及客人的造访,专注地坐在拉胚机前,捧着一团经过他潜心配料调制的紫砂泥,制作着他正在研发的新品茶器。
“紫砂泥料、矿物质釉料,只有进行严格的配比调制,才能烧制出诱人的紫砂天目。”80后小伙孙研说,一切完工后,茶碗静置拉胚机等待进一步修饰。在他的身后,球磨机、过筛机、压滤机、真空处理设备一应俱全,晾晒架上,整齐摆放着紫砂碗、功道杯、托盘、水盂等茶器生胚,随时等待主人给它们上釉,送进窑炉,再经过1370℃高温的涅盘后,曜变成光彩夺目的紫砂天目。
创业选中特色紫砂天目
“天目釉源于天目山,日本、台湾把天目做得很精致,宜兴紫砂矿脉是天目山的余脉,宜兴应该有属于自己特色的紫砂天目。”孙研说,四年前的夏天,被朋友从台湾买回来的精美天目吸引,朋友一句“你琢磨琢磨把紫砂与天目釉结合,做出宜兴特色的天目”,让他开始四处搜集并学习天目釉制作工艺、材料选取等相关知识。
后来,他拿着和朋友合伙做生意赚来的钱,投入40余万元,买回了试验炉、气窑、矿料、球磨机、拉坯机、滚压机等设备,一门心思做自己的紫砂天目。为了消除顾客对紫砂天目核辐射超标的顾虑,他还从国外进口矿料核辐射检测仪,在矿料选材、釉料拼配及上釉前和烧制后,每个环节都进行检测,确保辐射数值控制在国际标准以内。
父亲孙如航说,儿子爱上这个行当,与自己在陶瓷厂工作分不开。那个时候,工厂的每个角落都是孙研游戏的场所,在他眼里,年长的师傅们,只要坐上半天的功夫,就能拍打出精美的紫砂壶。从高中开始,孙研闲暇之余总会跑到厂里,跟着老师傅们把玩紫砂泥。大学毕业后,孙研拒绝报考公务员,一个人“玩”起了紫砂,一入门就玩起了成品率很低的紫砂天目。
实验成功父子喜极而泣
在孙研工作室一角,地面及竹筐内,堆满了紫砂天目茶器的废品,如果不拿起来仔细观察,外人根本无法识别这些天目茶器品质的好坏。“这个碗口不圆,这个底部釉粘连,这个有针孔……”随手拿起一件器具,孙研扫一眼就挑出了它们的瑕疵,“这些虽然被我认为是废品,但它记录着我和紫砂天目一起成长的过程”。孙研说。
“当第一个犹如凤凰起舞的茶碗成品出炉,不但给儿子惊喜,也给了我一份欣喜。”孙如航说,孙研为了琢磨出紫砂与釉料精美结合的方法,最初用500个茶碗做实验,出炉的器具不是流釉、粘连就是釉裂等让他们意想不到的缺陷。最终,在亲戚的介绍下,父子俩请来中国陶釉资深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徐建华做技术指导才大功告成,当一只犹如凤凰展翅、又犹如蝴蝶翩翩起舞的紫砂天目碗出现在眼前时,儿子哭了,他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孙研说,各种釉矿料的配比及紫砂泥的调配,决定了胚对釉料吸附结合的程度,烧制过程中高达1370℃的温度变化、出炉的时机,乃至空气湿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紫砂天目出炉后的效果,一个环节失误,所有的努力都白费。
“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后,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烧制方法,基本掌握了温度控制、紫砂泥料釉料配比等技术,现在可以使矿物质在烧制中结晶,陶瓷呈现出玻璃相质感。”孙研说,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制作出具有宜兴特色的紫砂胚体,色彩斑斓的天目系列茶器,与市面上颜色单一的建盏(黑色)有了区分,也受到众多时尚茶友的青睐。
拜师学艺只为紫砂天目
11月15日晚,孙研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葛军的徒弟。
葛军景德镇陶瓷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国际著名陶瓷文化艺术大师、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所长。
拜师当天,葛军还把孙研引荐给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原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建儿、《中国陶瓷杂志》主编吴大选等一些从事材料研究的专家。孙研说,有了恩师的指点和帮助,他一定不忘初心,会努力探寻出紫砂与天目釉结合产生的魅力,制作出具有宜兴特色的紫砂天目类茶器。
“让紫砂与天目釉结合,对推动紫砂茶器的种类很有意义,是一种创新。”葛军说,孙研是一个勤奋的孩子,他上进好学,他将对孙研在茶器的造型设计上给予指导帮助,并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让孙研接触更多的材料专家,通过对材料的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他在天目釉制作上的技术水平。
“孙研的作品在工艺方面有创新,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他要制作出真正的天目,还需要努力。”周建儿说,精美的茶器体现了古人对饮茶的崇尚,矿料的粉碎、加工、配比、烧制时温度的细微变化,都会形成不同的结构、晶体以及外观,只要探寻出天目烧制过程的科学规律和变化,并加以创新,孙研在这个行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人物档案
主角:孙研
籍贯:江苏省宜兴人
年龄:34岁
爱好:陶艺、制釉、音乐
被朋友带回的精美天目釉杯“征服”,他放弃报考公务员,潜心研学紫砂天目釉的烧制,并拜访国内紫砂、硅盐酸材料领域大师,探寻紫砂泥与天目釉结合的炫彩陶瓷魅力之谜。
景德镇陶瓷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葛军为孙研讲解紫砂壶器形设计。 本版图片记者熊辉 摄
孙研正在制作新的紫砂茶器。
天目釉
“天目釉”源于宋代,最早指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茶盏,其凡施黑釉的瓷器通称“天目”,如俗称的鹧鸪斑、玳瑁、油滴、铁绣花、曜变等。而其中的曜变天目釉则是我国南宋时期最早发明的珍贵窑变结晶釉之一,传世珍品早已失传数百年。其烧制技术被称为“神技”,神技“神”在施一种釉色,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变化莫测、特点各异的结晶体,人意不可为。天目釉,是日本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的黑釉瓷器,故名。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