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砂壶款印体系尚未成熟,目前经权威鉴定的传世时大彬作品,皆以竹刀刻款为主要特征,壶底或壶身的刻字刀法简练,带着早期紫砂的质朴感。
时大彬刻款
这种以刀直接刻款的方式,与当时紫砂工艺尚在初创阶段、更注重实用与手工肌理的特点相契合,也符合明代文人参与度较低时的器物风格。
而关于印章款的起源,“实物追溯至清代陈鸣远” 的说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陈鸣远作为雍正年间的大师,其印章与刻款并用的实践,确实可视为款识从“刀刻”向“印盖”过渡的关键标志。
伪造的时大彬印款
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逐渐成熟,文人审美深度介入,印章款所蕴含的规范性与艺术性,更能满足当时对器物文化属性的追求,也为后世款印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不过,古籍中关于陈鸣远之前存在印章款的记载,虽缺乏实物佐证,却也不能完全否定早期探索的可能性。明代紫砂从正德年间诞生到明末清初,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不排除个别工匠尝试使用印章的情况,只是这类作品可能因年代久远、保存不易等原因未能传世。
为了更好地感受时大彬紫砂壶刻款的特点,下文将展示几件公认的时大彬真迹,通过这些实例,让我们更直观地一窥这位紫砂巨匠的落款艺术。
1.时大彬六角方壶
六方柱形身筒不见接缝,形态自然,色赭红,坯体含细小砂粒,虽经打磨,仍少平整,欠明润,气质较为粗犷。底部与壶流的对直线上刻有楷书“大彬”二字。
2.时大彬菊花形紫砂壶
柳州博物馆镇馆之宝,造型为瓜棱形,壶盖如同盛开的菊花,风韵古朴雅致,在弯流下方,手工刀刻有竖行“大彬”二字。
3.时大彬三足如意壶
壶身似球形,表面闪烁有浅黄色颗粒,似石榴皮质感,三足,壶盖贴塑四瓣柿蒂纹。把梢下刻楷书款“大彬”。
4.时大彬圈钮壶
有着浑圆的壶身,半圆的壶盖,圈形的盖钮,骨肉亭匀,简练大方,制作颇见功力。底部刻款“万历己酉 时大彬制”。
5.时大彬圆壶
紫泥夹砂胎,胎色紫褐,手感温润,圆球形制,溜肩鼓腹,平底内凹,圆口双层饼盖,宝珠形钮,三弯管状曲流,环状鋬。壶底阴刻竖排双行楷书刻款“丁未夏日 时大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