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赤脚医生”村岗无吸引力后继乏人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今年25岁的小刘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到宜兴市中医院工作,刚从学校毕业应该把学手艺积累经验放在首位,村里看的是常见病,练手的机会少,不利于业务水平的发展。 宜兴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针对该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次,也尝试出了一些方案,但是推行起来有难...

走进宜兴湖氵父镇东兴村卫生服务站,280多平方米的卫生室宽敞明亮,诊疗室、输液室、健康教育室等配套齐全。村医徐春锋正在为村民林顺英量血压,在后面排队的还有十几人。村民林顺英说。自服务站投用两年以来,来这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在这工作的三名村医服务着村里的4000多位村民。

从建国以后,宜兴就有了村卫生室,经过不断的提档升级,如今,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共建成有242家。然而,在岗医生队伍却面临着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

承担多项工作的“大龄”村医后继乏人

孙顺根,湖氵父镇银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村医,今年60岁,从医已有44年,曾是一名“赤脚医生”。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国家对当年的“杂牌军”进行了规范“上岗”,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力军”。“今年5月份就到退休年龄了,但还要继续干下去,我走了没人接替啊。”孙顺根说。据湖氵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范立平介绍,今年的接诊数较去年上升了30%,每个站点平均每天接诊12个,村民的医疗需求量在增大。

作为最贴近基层百姓的医疗服务机构,村医除了看一些常见病之外还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村医徐春锋的桌上放着厚厚的四本记录本,里面详细记载着东兴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400多个联系方式。徐春锋说。“每年花在村民身体检查上的时间将近半年,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多。”

村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基本是当年的“赤脚医生”,如今年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许多人亟需退休。据了解,2014年宜兴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岗人员共有839名,年龄最大的村医已有74岁,其中60岁以上的有324人,退休返聘人员有207人,109名其他人员(药剂师、收费、卫生员等)无法承担看病工作。

村医岗位没有吸引力是主因

据统计,2014年宜兴市共招聘医卫类工作人员284名,其中到社区医院工作的仅30人,乡村医生队伍已是多年没有输入“新鲜血液”。“湖氵父镇已连续招了两年乡村医生,但却无人问津。现在维持运营还可以,三年以后真不敢保证。”范立平说。

徐春锋今年38岁,是湖氵父镇村医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位。“工作了10年,已经适应了村里的工作,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上班太折腾。”住在宜兴城里的徐春锋每天6点半起床,需转乘两次城乡公交,花费近一个小时才能到村里。据了解,目前在村服务站工作的村医大部分是本村或周边村民,距离镇中心最远的村足有十几公里。

除了工作地点偏远外,待遇低是最大的绊脚石。目前的村医都是非编人员,2011年1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药物实现零差价,村医的收入纯靠基本工资。加上另外的公卫经费和诊疗收入,每年的平均收入(含三金)基本保持在四万元左右,与市医院普通医护人员的工资相比大有出入。

今年25岁的小刘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到宜兴市中医院工作,“刚从学校毕业应该把学手艺积累经验放在首位,村里看的是常见病,练手的机会少,不利于业务水平的发展。”

宜兴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针对该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次,也尝试出了一些方案,但是推行起来有难度,需要多方合力推进。打算推出定向委培政策,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必须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但该项工作的推进还有待时日。

(蒋梦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