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葵壶的由来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风卷葵壶的由来藏着匠心传奇。杨凤年突破桎梏,观风中锦葵创经典风卷葵壶。此壶承前代造型,融写意写实,以葵花为形、风势为魂,风卷葵壶由此成为传世花货名品,尽显自然与技艺之美。

风卷葵壶,以其灵动舒展的造型成为传统花塑器中的璀璨明珠,这把承载着自然意趣与匠人智慧的茗壶,背后藏着一段突破桎梏的传奇故事,更凝结着数代制壶艺人的审美积淀。

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大家杨彭年的妹妹杨凤年,在那个“艺不传女”的年代里,与紫砂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她对制壶技艺一无所知,一次想进哥哥的作业坊拿壶浇花,却被无情轰出,只因“女人不能进这个地方”。

风卷葵壶

风卷葵壶造型

委屈并未消磨她的意志,反而点燃了她学壶制壶的决心。此后数年,杨凤年潜心钻研,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逐渐掌握制壶技艺。但她并未止步于模仿古壶样式,心中始终涌动着创作的渴望,期待能用自己的双手赋予紫砂壶新的生命。

转机在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悄然降临。连续几日的大风将花园中的花草摧残得七零八落,杨凤年望着狼藉的庭院,心中思绪万千。

风卷葵壶的由来

风卷葵壶原型:锦葵花

忽然,一枝倔强的锦葵花闯入眼帘——它被狂风压得倾斜却始终未曾弯折,花瓣在风力作用下拢聚相依,即便四周花木尽遭摧残,这朵锦葵依然保持着生命的韧性,始终不散不凋。

杨凤年紫砂壶

杨凤年风卷葵壶

那风中摇曳却坚守姿态的模样,瞬间击中了杨凤年的灵感。她以这朵风中锦葵为原型,历经无数次修改打磨,终于将自然的灵韵与匠心巧思熔铸于一器,风卷葵壶由此诞生。

杨凤年紫砂壶

杨凤年风卷葵壶

这把凝聚着杨凤年心血的茗壶,通体以葵花为式,千瓣参差间尽显向背分明的层次感,线条回旋生动、流转绵延,仿佛能看到风过花丛的动态之美。

杨凤年紫砂壶

杨凤年风卷葵壶

壶身与壶盖装饰着形态多姿的葵叶,偃仰翻转间精准捕捉风势,尽显劲逸之态;壶嘴以卷曲的葵叶塑成,壶把与壶钮则取葵花枝梗之形,筋纹毕露中透着自然的劲道。

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线条自然通畅,图案生动富有动感,将风与葵的互动定格成永恒的艺术。

陈伯芳紫砂壶

清早期 陈伯芳 风卷葵壶

然而,事实上,风卷葵壶并非始于杨凤年。追溯其源流,这一经典壶型的基本造型早在清康熙时期就已成熟定型,由明末筋纹器发展演变而来。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风卷葵壶

当时制壶名家陈鸣远与许龙文都曾制作过风卷葵壶,日本明治时期收藏家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中著录的许龙文“倾心佳侣”,便是早期风卷葵壶的珍贵遗存。

茗壶图录

许龙文紫砂壶

《茗壶图录》收录的许龙文倾心佳侣壶

值得玩味的是,早期风卷葵壶在造型来源上呈现出两种风貌。一种如杨凤年作品般,壶口与壶盖的起伏形状恰如五瓣相连的锦葵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凝练,侧重写意之美;另一种则以康熙时期的朱砂风卷葵壶为代表,采用写实技法塑造,其造型来源更接近秋葵花。

清代紫砂壶

清康熙 朱砂风卷葵壶

如今我们所见的经典风卷葵壶,很可能是将这两种造型风格巧妙融合后重塑而来的艺术结晶。

杨凤年的卓越之处,在于她在前人造型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捕捉自然生机,用更灵动的线条与更鲜活的形态重新演绎风卷葵壶的神韵。

徐飞紫砂壶

淘壶人藏 徐飞制 风卷葵壶

正是这种创造性的传承,让杨氏风卷葵超越前代,成为此壶型的标杆之作,也让这朵从风中走来的“葵花”,跨越百年依然绽放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在紫砂壶艺的长廊中留下了芬芳隽永的印记。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