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1日下午3点,在张渚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馆内,近40名学生在这集合,学习一种古老的舞蹈——男欢女喜。这些正值花样年华的学生,给男欢女喜这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描绘一张“青春的脸”,让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焕发生机。让男欢女喜呈现年轻态,这只是宜兴文化遗存活态传承的一个剪影。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钢筋水泥、玻璃幕墙成为每个城市的标配时,城市脉络里的个性印记,就成为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色“标签”。宜兴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制陶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中的一员。对于这样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而言,我们有众多他人无法复制的文化遗存。这些年来,我市创新理念、拓展思路,加大力度,努力保护、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存,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走得进:创新管理模式
“以前,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是要收门票的,收的不多,三五块钱,目的是限制人流,防止损坏文物。”市文管办主任黄兴南说,这样束之高阁、闭门谢客的模式,曾是我市文化遗存保护的主流。但文管部门渐渐意识到,静态标本式的保护虽达到了抢救式保护的目的,但这就像是“临终关怀”,并不能让文化遗存真正活起来。
2011年起,我市开始尝试开放式保护。当年5月,周王庙、卢忠肃公祠、瀛园、太平天国王府、文昌阁等文管单位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为了把市民请进来,市文管办还经常性举办活动,赋予这些场所新活力。在太平天国王府,汉服展、古琴展、美陶展等各种主题展览每年要举办10余次;在瀛园,每天的戏曲表演都能吸引百余名观众……各种特色活动为文管单位增加了人气,每年的参观人数从开放前的1.2万人次上涨到现在的20万人次。
坐得下:拉近市民距离
让市民看得见、走得进,是活态传承的第一步。而让静态的历史文化遗存走进市民生活,则是活态传承的关键。市博物馆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从2013年开始,市博物馆就开始邀请民众加入到筹建工作中来。先是公开征集藏品,再是征集义务讲解员,都是努力拉近与市民的距离。
为了将文物的故事讲给市民听,让市民更好地认识文物、见证历史,今年4月,市博物馆向全市征选市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吸引了近400位市民前来报名。原本试一试的举措赢得如此关注,是市博物馆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因此,市博物馆将报名者分为老年组、大学组、小学组进行了三场选拔大赛,选拔出48名义务讲解员、12名志愿者,4名特聘专家讲解员,成立了市博物馆的第一支义务讲解员队伍。同时,2014年9月开始,市文化部门还举办宜博讲坛,邀请国内专家,围绕宜兴地方历史文化和文博基础知识,为市民进行专题授课。
学得来:奠定坚实基础
市民学得来,是活态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突破口。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3人,江苏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2人,无锡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49人,还有36人已进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这样庞大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队伍,是需要涵养的。为了让古老文化焕发生机,我市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了校园,包括新街小学的传统舞蹈猴棍、张渚中专的男欢女喜等,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向年青一代延展。
举办公益性群文学校,也是我市文化部门让文化遗存活起来的有效动作之一。杜秀娥是高塍人,2013年10月年过七旬的她,报名参加了市文化馆群文学校的锡剧表演培训班。在专业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杜秀娥很快爱上了锡剧。经过近一年的培训,杜秀娥已经能上台演出了。在培训班的汇报演出上,她表演的锡剧《珍珠塔》选段《姐弟相会》,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回忆起舞台上的那一刻,杜秀娥说,从没想到,到这个年纪还能圆了自己的舞台梦。像杜秀娥一样,自2012年开办以来,群文学校已为6400余人次提供了免费的文化培训。这个文化培训班的课程,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却又后继乏人的文化遗存,如昆曲、锡剧、葫芦丝演奏等。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