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壶人南京6月2电(孙彬、刘少石)面对2013年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宜兴市以“引人才、稳实体、惠民生”为指导,统筹规划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和谐、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宜兴市长张立军介绍,2013年,宜兴完成工业总产值3510.33亿元,增长8.0%。全市8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96.51亿元,增长7.5%;完成销售收入2788.26亿元,利税总额171.09亿元;实现增加值536.70亿元,增长10.0%。在民生建设方面,2014年宜兴成立4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比2013年多6项,工程类项目33项,占项目总数的75%,其中,新开工项目22项,占工程类项目数的2/3,两项占比都高于往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实现就业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9500人,转移1.2万人;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发放人群增加1万人。
张立军认为,过去一年里,宜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三个特点。经过数十年发展,宜兴的工业经济从“做大”到“做强”、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环保、电线电缆、陶瓷、化工等产业,纷纷迎来“技术革命”。远东控股集团、三木集团、灵谷化工等一批规模企业,纷纷依托较大的投入,不断更新装备、提升技术水平,抢占市场制高点。
近年来,宜兴确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引育机制,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引育计划。为广泛吸纳人才,宜兴制订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为来宜兴的工作或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宜兴市人才总量达30.6万人,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4人、省“双创计划”人才28人、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27人、无锡市国际国内顶尖人才1人。在高层次人才的引领、推动下,江苏省首家“科技镇长团工作站”、江苏省首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全国首家“千人计划”股权基金等相继落户宜兴。
“面对宏观环境的严峻考验,我们始终把优服务、稳实体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企业服务提升年’、‘三解三促’等活动,全力营造了温暖的发展‘小环境’。”张立军说,2013年宜兴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83.1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4.2%,同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财税指标看,完成公共预算收入86.61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73.7亿元,增长10.6%;税收占比达85.1%。民营经济和税收增幅均在无锡市名列第二,税收占比位居第一。
“加快发展是‘因’,群众得益才是‘果’。在推进宜兴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始终牢记‘执政为民’宗旨,坚持将实事项目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载体,努力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张立军告诉记者。
据介绍,多年来宜兴通过开展民生实事工程,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今年,宜兴首次把“民生环保”纳入实事工程,提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口号,以实在的效果赢得群众的信任。围绕民生环保,宜兴今年将完成城区河道清淤20万立方米以及河道的截留、调水、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农村河道清淤276条269公里386万方,并将制订民生环保三年专项整治方案,围绕噪音、废水、污水等进行整治。
实事项目确定后,宜兴切实增强“办好实事惠民生”意识,认真对照既定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并将实事项目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为确保每个项目都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宜兴组建工作团队、制订工作方案、研究工作措施,形成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步步落实”的工作格局。目前,11个目标类项目正按照方案有序推进,其中“促进就业”项目进展较快,促进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等已超时序进度;33个工程类项目和11个续建项目正按计划要求实施,22个新建项目中除需要重新选址、完善方案的四个项目外,其余18个项目均已进入启动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