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一度的中国陶都(宜兴)金秋经贸洽谈会今日开幕。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秋洽会已成功举办17年。
一年一度的中国陶都(宜兴)金秋经贸洽谈会今日开幕。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秋洽会已成功举办17年。在这17年里,每一届秋洽会都会给人们带来惊喜,它以盛会的形式,向人们讲述宜兴的开放和包容,向外界展示宜兴的蓬勃生机。透过历年秋洽会的成绩单,我们更能感受到宜兴日益加快的开放步伐。
一
上世纪末,受当时交通区位等要素制约,全市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和吸引力与周边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较弱,加上当时受制信息技术的发展,收集客商、项目的信息渠道相对狭窄。“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全市上下招商引资的热情,提升发展后劲,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日程。”市商务局一位负责人回忆说。
1996年,在考察周边地区后,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对外经贸洽谈会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经贸活动,从而提振全市招商引资的士气,增强来宜投资客商的信心。当年10月8日,1996宜兴对外经贸合作洽谈会拉开帷幕,一颗自信的种子在陶都生根发芽,一种开放的姿态在苏南展现。开放的宜兴与世界激情拥抱,在全球经济舞台上逐步迈出新的步伐。
盛会牵动了全市百姓的目光,博得了阵阵喝彩,招商引资风生水起。1996年对外经贸洽谈会期间,全市共新签、推进“三资”项目38只,签订外贸供货合同6亿元,自营创汇合同3700多万美元。同时,日本三井、韩国大宇等一批世界知名大企业纷纷来宜考察投资。在洽谈会的带动下,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当年新批“三资”企业53家,总投资近2.5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460万美元;“三资”企业到账外资9500余万美元;全年自营出口达1.79亿美元。
激情碰撞结出累累硕果。当许多人抱着“孔雀东南飞”的惯性思维,做着大都市的向往之梦时,一批批敏锐的国内外企业家则通过秋洽会,将目光锁定宜兴,纷至沓来寻找商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陆续落户我市。在去年秋洽会上,41只内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327.2亿元。当年全市到位注册外资4.7亿美元,出口总额近3.2亿美元。从1996年到2012年,我市年到位注册外资增长了4倍。
二
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概括秋洽会,恰如其分。随着秋洽会向纵深推进,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招才引智,从单一引进资本到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经过17年的打磨,秋洽会正随着宜兴人理念的升级,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有前瞻性。
“只要是项目、只要有资金就要引进来。”在秋洽会经历17年的发展完善后,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招商更趋理性,每个板块在活动前都做好充分准备,确定主题,针对性更强。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始终确立以四大新兴产业为秋洽会招商主题,加强招才引智,引入了一批“530”和国家“千人计划”团队,签约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科创园。2007年引入的森莱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填补了国内商业生产投影光源的空白,扭转了中国在投影领域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局面。特别是去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获得重大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爵士与江苏银环控股集团合作,设立了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开创了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与诺奖得主牵手合作的“先河”。
在产业档次不断提升的同时,签约项目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签约大项目比重高成为近几年秋洽会的最大亮点。翻开历年来秋洽会的项目签约名册,欧司朗、国电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榜上有名”。2009年秋洽会,总投资90亿元的中国国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奠基;2010年秋洽会,总投资35亿元的宜兴万达广场项目成功签约;2012年,41只内外资项目单体规模近8亿元。在盛会的带动下,去年全市共批准外资及港澳台资项目54个,新增协议注册外资4.9亿美元。1996年到2012年,我市引进的外资项目投资单体规模增长了20倍以上。
三
秋洽会举办17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常态性经贸盛会,已成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展示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平台。秋洽会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纯粹的招商引资转变到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秋洽会不光是拿到了真金白银,“大招商、招大商”的过程还使各级干部和民营企业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磨炼了意志,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了宜兴经济转型发展。“合资—独资—合资、并购。这是17年来秋洽会签约项目合作方式的变化过程。”业内人士分析,过去签约项目以引进内外资和贸易合作为主,现在大开放格局之下,企业合作更注重转型发展需求。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宜兴。远东、灵谷、天地龙等本土强企更是借力盛会,加快转型升级。“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使我市高端电线电缆、节能环保、机械铸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反过来又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的秋洽会,不少客商就是看中了我市这些丰厚的产业“家底”,纷纷带着“嫁妆”来到我市。
秋洽会品牌效应和城市魅力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宜兴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愈发突出,“宜商、宜居”的兴业沃土吸引着八方客商纷至沓来。每年秋洽会,各地前来招商的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无不深深被我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所吸引。由此,商贸、旅游等服务业项目成为秋洽会的新宠,成为各地客商争抢的‘香饽饽’。在宜兴万达广场项目、红星美凯龙项目、凯宾斯基项目之后,去年秋洽会期间,8只服务业内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61.5亿元。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洽会上播下的种子,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新一年的秋洽会将于今天拉开帷幕。开放的陶都正以昂扬的姿态吸引世界的瞩目,将以容纳百川的胸怀喜迎四方宾客。满怀欣喜的陶都人民与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宾朋,又将携手摘下“一篮子”丰硕果实。而这些果实,又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将为宜兴未来快速健康发展积蓄无穷力量。 (贾乙 陈韵)
一
上世纪末,受当时交通区位等要素制约,全市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和吸引力与周边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较弱,加上当时受制信息技术的发展,收集客商、项目的信息渠道相对狭窄。“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全市上下招商引资的热情,提升发展后劲,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日程。”市商务局一位负责人回忆说。
1996年,在考察周边地区后,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对外经贸洽谈会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经贸活动,从而提振全市招商引资的士气,增强来宜投资客商的信心。当年10月8日,1996宜兴对外经贸合作洽谈会拉开帷幕,一颗自信的种子在陶都生根发芽,一种开放的姿态在苏南展现。开放的宜兴与世界激情拥抱,在全球经济舞台上逐步迈出新的步伐。
盛会牵动了全市百姓的目光,博得了阵阵喝彩,招商引资风生水起。1996年对外经贸洽谈会期间,全市共新签、推进“三资”项目38只,签订外贸供货合同6亿元,自营创汇合同3700多万美元。同时,日本三井、韩国大宇等一批世界知名大企业纷纷来宜考察投资。在洽谈会的带动下,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当年新批“三资”企业53家,总投资近2.5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460万美元;“三资”企业到账外资9500余万美元;全年自营出口达1.79亿美元。
激情碰撞结出累累硕果。当许多人抱着“孔雀东南飞”的惯性思维,做着大都市的向往之梦时,一批批敏锐的国内外企业家则通过秋洽会,将目光锁定宜兴,纷至沓来寻找商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陆续落户我市。在去年秋洽会上,41只内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327.2亿元。当年全市到位注册外资4.7亿美元,出口总额近3.2亿美元。从1996年到2012年,我市年到位注册外资增长了4倍。
二
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概括秋洽会,恰如其分。随着秋洽会向纵深推进,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招才引智,从单一引进资本到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经过17年的打磨,秋洽会正随着宜兴人理念的升级,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有前瞻性。
“只要是项目、只要有资金就要引进来。”在秋洽会经历17年的发展完善后,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招商更趋理性,每个板块在活动前都做好充分准备,确定主题,针对性更强。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始终确立以四大新兴产业为秋洽会招商主题,加强招才引智,引入了一批“530”和国家“千人计划”团队,签约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科创园。2007年引入的森莱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填补了国内商业生产投影光源的空白,扭转了中国在投影领域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局面。特别是去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获得重大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爵士与江苏银环控股集团合作,设立了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开创了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与诺奖得主牵手合作的“先河”。
在产业档次不断提升的同时,签约项目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签约大项目比重高成为近几年秋洽会的最大亮点。翻开历年来秋洽会的项目签约名册,欧司朗、国电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榜上有名”。2009年秋洽会,总投资90亿元的中国国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奠基;2010年秋洽会,总投资35亿元的宜兴万达广场项目成功签约;2012年,41只内外资项目单体规模近8亿元。在盛会的带动下,去年全市共批准外资及港澳台资项目54个,新增协议注册外资4.9亿美元。1996年到2012年,我市引进的外资项目投资单体规模增长了20倍以上。
三
秋洽会举办17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常态性经贸盛会,已成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展示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平台。秋洽会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纯粹的招商引资转变到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秋洽会不光是拿到了真金白银,“大招商、招大商”的过程还使各级干部和民营企业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磨炼了意志,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了宜兴经济转型发展。“合资—独资—合资、并购。这是17年来秋洽会签约项目合作方式的变化过程。”业内人士分析,过去签约项目以引进内外资和贸易合作为主,现在大开放格局之下,企业合作更注重转型发展需求。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宜兴。远东、灵谷、天地龙等本土强企更是借力盛会,加快转型升级。“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使我市高端电线电缆、节能环保、机械铸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反过来又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的秋洽会,不少客商就是看中了我市这些丰厚的产业“家底”,纷纷带着“嫁妆”来到我市。
秋洽会品牌效应和城市魅力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宜兴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愈发突出,“宜商、宜居”的兴业沃土吸引着八方客商纷至沓来。每年秋洽会,各地前来招商的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无不深深被我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所吸引。由此,商贸、旅游等服务业项目成为秋洽会的新宠,成为各地客商争抢的‘香饽饽’。在宜兴万达广场项目、红星美凯龙项目、凯宾斯基项目之后,去年秋洽会期间,8只服务业内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61.5亿元。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洽会上播下的种子,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新一年的秋洽会将于今天拉开帷幕。开放的陶都正以昂扬的姿态吸引世界的瞩目,将以容纳百川的胸怀喜迎四方宾客。满怀欣喜的陶都人民与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宾朋,又将携手摘下“一篮子”丰硕果实。而这些果实,又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将为宜兴未来快速健康发展积蓄无穷力量。 (贾乙 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