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村级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大关,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总额达5.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7万元。
通过帮扶,75个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万元,其中65个村已摘掉“穷帽”。
本报讯 依托现代物流园,发展配套服务,屺亭街道轸村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西渚镇白塔村走上强村富民之路;依靠水芹种植,万石镇后洪村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芹村”……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强村富民之路,加快形成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去年全市村级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大关,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总额达5.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7万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我市积极优化村级经济发展路径,在持续推进“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还专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的意见》,确保经济薄弱村的村级集体收入每年有10%以上的增长。同时,积极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育强“村龙头”,培养出范泽锋等一批“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人”。各地还围绕建立有效的村级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徐舍镇针对有工业用地、房产等集体资产出租的村,开展调查登记,进一步深化以物业载体为主要增收形式的“造血”转化机制,充分盘活闲置资产,开辟长效性增收途径。万石镇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合组织,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实现“老板赚利润、镇村有收益、农民得实惠”。“穷村”脱贫路上也离不开“好亲戚”帮扶,各级各部门积极与经济相对薄弱村结对,提供资金、技术、项目等支持,帮助其改变落后面貌。一批实力企业也主动反哺村级经济发展,通过改善村里的交通条件,为引进项目搭建平台。
在良好的环境下,各村纷纷结合实际,切实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未来几年,善卷村将全面融入大景区,做大做强景点周边经济,发展好农家乐等。去年以来,张渚善卷村就开始谋划从工业村向旅游村的转型。原先景区旁的工业厂区纷纷搬迁,为旅游业发展腾出空间。目前,该村每年的旅游业收入已达60余万元。芳桥镇金兰村依托靠近镇工业集中区这一优势,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参与工业地产项目开发。通过几年的科学运作,该村已建成标准厂房1万多平方米,每年出租获利100余万元。
西渚镇筱里村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组织农户种植2000多亩有机水稻,并由村里统一组织销售,亩均效益提高数倍。新建镇新建村拥有水域面积4000多亩,有350多户农户养蟹。为此,村里投资新建了水产品交易市场,不仅增加了村级财力,还拓宽了农户的销售渠道。位于阳羡生态旅游景区的湖氵父镇东兴村,引导农户种植杨梅、花卉苗木等经济林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组建了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去年村级收入已超百万元。
坚持从实际出发,唱拿手戏,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市村级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1109.05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216个村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总额达5.66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62元,同比增长12.8%。通过3年帮扶,全市75个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已超万元,最高达2万多元,其中65个村已摘掉“穷帽”。随着村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