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南京10月18日电(王学君 闵德强 张本甫)建立10个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引进了上百项世界先进环保技术和产品,投资10亿元打造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一大批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了生产基地和代表处,中韩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中新水处理国际创新园等一批国与国重大合作项目相继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像宜兴环科园这样拥有数量如此之多、覆盖面如此之广的国际化环保资源,在国内的高新园区中实属罕见。
“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也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环保集群的主方向。”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如是说。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宜兴成为了中国环保产业的起源。随着一批有识之士深耕环保沃土,使当时宜兴的环保产品创造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产业奇迹,也见证了宜兴自发地从兴旺企业到兴盛园区的突飞猛进时代,荣获了“环保之乡”的美誉。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搭建多渠道引进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战略已成为推动宜兴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宜兴市委常委、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表示,当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和主流,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手段时,他们早已积极与国际接轨,借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环保产业层次,向着一流中国“环保之都”的目标全力迈进。
宜兴环科园国际环保展示中心。
政府搭“舞台”,创新国际合作模式
历经40年的产业积淀,宜兴环科园已经形成了全国无可比拟的环保产业集群规模:拥有1700多家环保企业和3000多家配套企业,占全国水处理市场40%的份额、装备配套率98%,环保产业的年均增幅35%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宜兴环保装备的水平就代表着中国环保装备的水平。作为环保领域目前最大的市场板块--水处理市场,宜兴环保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在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宜兴环科园虽然成绩辉煌,但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题: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企业呈现低、小、散特征,缺乏规模型、领袖型集团企业;环保产业比重仍显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中国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因此,宜兴环科园把实施国际化战略当作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园区积极探索政府股权投资、共有知识产权等资金使用新模式,通过股权投资和股权激励相结合,加快推进国外重大科技成果在宜的转化和产业化时,以身试范有效地打消了外企的顾虑,全面推动国际高端环保技术、项目、优秀人才团队的引进和交流,提升企业装备制造水平和产业层次。宜兴环科园国际对接中心主任周建中表示,政府给予扶持基金,主要是为推动引进先进技术在国内的示范和推广,也使国外企业尽快适应中国市场“水土”,走稳起步阶段的“最先一公里”。
针对外国企业“眼馋”中国巨大的环保市场蛋糕,但因为担心被窃取、被山寨的问题时,宜兴环科园对症下药,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庭、知识产权保护检察院等,为进驻的外国清洁技术项目保驾护航,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在资金、土地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彻底清扫国外环保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后顾之忧。
韩国京畿道分馆在环科园开馆。
企业当“主角”,国际合作硕果累累
提到国际化合作,菲力环保集团董事长邵中平深有感触,他们这些年确实尝到了国际合作的甜头。菲力集团与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松江土建合作,引入日本水体修复领域已经广泛应用近十年的WEP水环境修复技术,该项技术可以通过单台设备完成水源地两公里区域范围的水源修复,对水源地保护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已经在宜兴启动了全国首个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邵中平说,2015年9月,菲力环保又联合韩国大邱环境公团、韩国恩百康斯株式会社、宜兴环科园四方合资启动“中韩污泥干化合资项目”,预计引进韩方投资3-5亿元人民币,打造10亿级环保合资公司,同时引进韩国排名第一的污泥干化技术和装备,实现在宜兴本地生产制造。
类似菲力环保这样的合作案例,在宜兴环科园还有很多。园区国际对接中心主任周建中表示,“此前环保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一度遭遇信任危机,宜兴通过政府出资参股组建公司,用政府信誉吸引先进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先进技术应用成熟,国外企业对国内市场环境熟悉之后,政府将会适时退股,政府扮演的是一个牵线搭桥的角色。”
近年来,宜兴环科园先后从韩国、荷兰、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在水处理、污泥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上百项先进技术和产品。自2012年至今,环科园以政府参股示范的方式建立起中芬油泥污染治理、中荷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消化处理、中韩曝气合作等一批环保示范项目,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随着对研发的关注不断前移,单纯的产品引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宜兴环保企业的需要,通过联合办厂、合作研发的形式将国外的环保技术内化吸收,进而提升自己企业的技术实力成为宜兴环保企业进行国际化合作关注的焦点。目前,宜兴环科园已经吸引了世界知名企业如法国威立雅、法国水务、美国艺康、美国哈希等公司与宜兴本土环保企业进行合作。
2013年,凌志环保和美国贝尔实验室旗下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以下简称PARC)合作,共同对环保领域的前瞻性理论--水动力分离技术进行应用领域方面的继续研究。孟加拉国达卡皮革工业园由于皮革污水难以处理,在全球招标欲建日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皮革污水处理工程。依托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成熟技术和实践,最终凌志环保用实力打动了实地考察的专家,从而拔得头筹。该项目工程总标的额达7000多万美元,是宜兴市迄今承接的最大规模的海外单体环保工程总承包项目,也是江苏省环保工程总承包出口金额最大的项目。
承接“一带一路”,全面推动环保产业国际化
2015年11月,宜兴环科园组织园区内博大环保、新纪元环保、江华集团等企业先后赴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推介园区环保技术与优秀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与印尼工业园协会、泰中罗勇工业园签署了合作协议。
今年7月,“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与实践高层研讨班、“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与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研讨会在宜兴召开,宜兴环科园与环保部东盟中心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2016-2020),共同推进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联合中信环境、浩远集团、麦格理基金等,成立“一带一路”环保“走出去”企业联盟,推动中非、中柬环保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南南环保产业合作新模式,承担起了代表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国家队的神圣使命。
高水平“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站在新的起点,宜兴环科园把参与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合作,作为“十三五”时期再塑新优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方面,鼓励开展境外载体投资,支持优势产业输出。将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环保产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提升的助推器,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境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上的重点样板园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跨国产业并购合作。推动企业与国外著名院校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或并购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企业,优化境外投资结构。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承包境外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积极对接央企、省属企业或联合中小企业组织投资联合体,采取BOT、PPP、EPC等形式,承揽建设境外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推动骨干企业承揽系统集成业务。鼓励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外的优势,主动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提供从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培育形成1-2家外向型专业领域知名承包企业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1-2个国际合作重点样板园区和10个以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