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3日 13:45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游本丽
现在收藏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你知道如何鉴赏紫砂壶吗?紫砂壶是非常美的,不仅外在美,也内在美。但是,我们在鉴赏紫砂壶也是有三要素的哦。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1、紫砂壶鉴赏三大要素 2、紫砂壶有五美
3、细赏紫砂壶的部件之美 4、赏供春树瘿壶
5、宜兴紫砂的雅韵 6、倒把西施紫砂壶的赏析
7、清代紫砂方葫芦壶赏析 8、紫砂珍品曼生壶赏析
9、邵耀林紫砂壶工艺鉴赏
紫砂壶鉴赏三大要素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精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
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紫砂壶有五美
材质美
紫砂矿土,是一种自然特殊的矿土,即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 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 精英。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或调、铺缸砂则谷皱周身,珠粒隐现,更显夺目。紫砂泡出来的茶保持氧气的时间可长达36小时,普通茶具只有6小时左右;紫砂泡出来的茶水呈中性,对人体健康很有帮助。
造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 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产、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 物之形改装成壶等。从形而言,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悬胆、张臂、扁长形、方圆组合等造型。从形 而言,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这和造型的放大缩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和 扩张,达到效果。从形而言,还有抽象启示,天上云纹的变幻、烟的荧绕、纹乱线组合、奇石山川的花纹,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迪。以上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创 新的壶体造型的源和家。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 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另外,一个造型还有一个造型的气度,作 品的气度,亦包含着作者个性的表现和作者风格的体现、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对造型气度的欣赏 干脆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神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型、气,构成造型美,给人以先入为主的选择。
功能美
由于紫砂材质的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更为理想的使用美。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最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
其二:壶宿杂气,去茶渣,倒满开水鼓荡卸出,即没冷水中,急出除之,元气复已。
其三,砂壶砂质传热缓慢,保温性强,提握抚摸不感炙手,且有健身作用。
其四:紫砂壶胎具双重气孔结构,冷热急变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无需担心开裂。
其五: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真是久且色泽光明。
其六:紫砂壶易吸茶汁,内壁不刷而无异味,壶经用久,增积茶锈,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份,有消炎清毒之作用。
其七:紫砂壶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不避深闷,高壶沏泡更香浓。矮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扁壶泡绿茶则保持澄碧新鲜的色、香、味。
其八:用壶、养壶、壶面不可涂油,用壶不可用口直接对壶嘴去吮,这样保持自然光,保护茶壶泡茶不失原味。
工艺美
紫砂壶由壶身、颈、底、脚、盖、嘴等组成。砂壶既有本身严谨精美的整体,又具有与壶身相辅相成构成和谐精美整体的附件。在砂壶丰富的造型中有凹凸线、凹线、 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飞线、翻线、竹丬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等装饰和应用线条清晰在造型中增加美感。砂壶的 盖有截盖、压盖、嵌盖、虚盖、平盖、线盖,增加实用功能和欣赏趣味。口盖直而紧,直径通转,壶身倾注无落帽忧,说明工艺之严谨。砂壶的嘴有直嘴、一湾嘴、 一湾半嘴、二湾嘴、三湾嘴,嘴孔有独孔、多孔、球孔,有直握pàn(上“扳”下“金”)、横握pàn,提梁、半提梁,嘴pàn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注水流畅,理、趣都有理想效果。紫砂壶的品类,有光货、花货、筋瓤货、光货的工艺处理,圆形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货的工艺写实表达逼真,写意表现浓有趣味;筋瓤货线条脉络有致,卷曲和润,嘴pàn(上“扳”下“金”)处理得体。砂壶装饰,有刻、塑、雕、琢、贴、绘、彩、绞、嵌、缕、釉、堆、印、镶、漆、包、鎏。砂壶的工艺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屡有新的回味,维妙维肖,巧夺天工,令人赞叹。
品位美
紫砂壶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价的艺术价值来言。在历史的文献中记述名艺人的工艺杰作,赞誉为“贵重如珩璜”(佩玉)、“珍重比流黄”(黄茧织的绢)、“赋于雕漆”、“价凝(王傍加寥的下半部)琳”(美玉),周树“台阳百咏”曰“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明朝熊飞“赞陈壶、徐壶烹调山(上山下介)片歌”曰“景陵铜鼎半百清,荆溪瓦注十千余”,说的是景陵铜鼎五十钱可以买到,荆溪的砂壶可价值一万多“茗壶图录”记述“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这可见历史已对砂壶估了价。
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 刻、金石艺术于壶体,今又创造了题词、题跋,更进一步的把紫砂艺壶推向高层次文化层,铭、镌的内容有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有哲学、伦理、道德、知 识性的等等词句,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工艺品特艺品不如了艺术品的品位,成为赏品、藏品。
砂壶之赏品、藏品,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爱国情怀。每个砂壶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观。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
细赏紫砂壶的部件之美
一把精美的紫砂壶由很多个不同的部件组成,如壶盖,壶钮,壶身,壶嘴,壶把等等,想要做出一把精品紫砂壶,这需要艺人对紫砂壶的每个部位都要配合的尽善尽美才行。
一、壶钮:亦称(的子),为揭取壶盖而设置。钮虽小,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变化丰富,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常见有球形钮、珠钮、桥梁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动物肖形钮 。
(1) 球形钮:圆壶中最常用的钮,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转、压挤而成,简洁快捷。
(2)桥形钮:形似拱桥,有圆柱状、方条状、筋文如意状等。作环形设单环、双环,亦称“串盖”。平缓的盖面,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3)瓜柄形钮:花塑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芦旁附枝叶、造形生泼。
(4)动物肖形钮:源于印钮。有狮、虎、龙、鱼等,有写实、抽象变形、仿古手法并举,与主体统一协调即可。
(5)树桩形狃:取植物或瓜果的形态捏制而成,如梅桩、竹根、葡萄等。
(6)花式钮及其他:随着新的陶艺形式发展,打破传统程式,以壶边大于口取代壶钮,有盖与钮融为一体的。
二、壶嘴:紫砂茗壶的嘴,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如汉扁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1)壶嘴:称之为“流”,为注茗而设置。出手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这与壶嘴壁薄、光滑、壶体孔眼、壶嘴眼、壶盖孔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传统模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
一弯嘴:形似鸟啄,俗称“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
二弯嘴:嘴根部较大,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嘴:形制简洁,出水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流形的鸭嘴: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的造型上。
上述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式仅指其基本形,依附于壶体又可在壶嘴上分割筋纹,亦可加饰花塑器方法与壶把相统一。
(2)壶体孔眼: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三、壶把(柄):为便于握持而设置。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1)端把:亦称"圈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垂直形式安置,具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源于沙锅之柄,以圆筒形壶居多。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光素器、花塑器都有,变化丰富。
四、壶盖: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仿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街,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有截盖、克截盖、嵌截盖之分。
五、壶底:壶底足也是构成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壶底大致可分为一捺底、加底(足圈)、钉足三种。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1)一捺底:紫砂茗壶烧成因无釉,故无烧成粘钵之虑,制作省工省时,用一捺底处理圆器造型赶紧利索,简练灵巧。
(2)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脚圈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用复子和勒子工具加工处理,亦有借鉴花盆底足处理手法,在方壶上采用挖出“犴门”有扁梯形托榫足等。
(3)钉足: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方器则为四支钉足,从实践使用而言,钉足不宜太高。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可归纳为四个要素;三个主要因素,五个字来概括;
1、四个要素:
如果抽象地讲此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的意味。“气”即气质,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底、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以上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精美的好作品。
2、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
精美的形象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相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衫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赏供春树瘿壶
供春树瘿壶,通高10.2厘米,身筒高7.6厘米,壶宽19.5厘米,身筒宽为13.6厘米×12厘米,口径5.9厘米×4.4厘米,壶身重为300克,盖重50克,容量为700毫升。该壶壶身毂绉满身,纹理缭绕,泥料较细,泥色呈老段泥色,流为独孔,把为倒树权形,单口,呈不规则椭圆,环把内金属刀刻“供春”铁线小篆。烧成温度正常,壶体表面受火均匀、干净、无火疵,说明已使用匣钵。无釉泪痕,敲击时,音质极佳。器物的造型与宜兴紫砂工艺厂所藏的黄玉麟制供春壶相似。壶盖为裴石民重配,并在壶盖子口外沿上刻:“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来,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根据上述资料,再同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中期紫砂壶进行比较,该件供春树瘿壶有以下特点。
第一、泥料
树瘿壶泥料质地精细,泥色呈老段泥色,无杂质,练泥技术远比嘉靖朝进步得多,且与史籍出入较大。
第二、制法
该壶为打泥片成型,然后再徒手捏制,制作工艺十分成熟,与嘉靖朝工艺区别太大。再说,整个壶身只有300克重,容量却有700毫升。就是今天的高手,也未必能做得出来。
第三、烧成
史料记载及墓葬出土的实物,都证实了当时烧成还未开始使用匣钵。而树瘿壶,壶体表面干净,受火均匀,温度控制正常,显然烧成时,已使用了匣钵。
第四、款识
关于供春壶有无款,史料少有记载。从出土实物看,明中朝前后紫砂壶没有款,出土的时大彬壶均为刻款,并且是竹刀所刻。而树瘿壶款,落款在环把内,为金属刀刻“供春”铁线小篆,与当时的落款及使用的刻款工具都有较大出入。
宜兴紫砂的雅韵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精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名壶赏析
树瘿壶
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
据紫砂壶史记载,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间只是一名书僮,后向江苏宜兴金沙寺一名和尚学习制壶技术。供春壶价值极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传世极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
二泉铭壶
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壶。邵二泉(约1803-1860年),擅长镌壶铭。这把壶型质古朴,壶为土黄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壶腹一侧,阴刻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署名“二泉”。壶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壶人,但其人已无法考证。
冰心道人壶
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间的紫砂壶。壶体颜色似瓷器中的茶叶末釉,壶身正面是一个凹进去的龛,内坐一人,龛外壁装饰有桃树、桃花、桃叶。壶身另外三侧为雕刻的云纹。
壶底款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为清末民初年间紫砂大师程寿珍(1858-1939年)的号。程寿珍制作的紫砂壶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别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的头等奖和优秀奖。
覆斗式壶
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清末,高7.5cm,口径5.7×5.7cm,底径9.8×9.8cm。
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
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
“玉麟”指黄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壶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壶诸式,所制砂壶精巧而不失古意。
梨形紫砂壶
这是一把“陈范真制”款梨形紫砂壶,高19.5厘米、直径8.3厘米。此壶上手给人一种酷似明清老玉件的手感,温润光滑,质为紫红泥。
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因而梨形壶自古便有之,此款梨型壶便也觉气度非凡。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想要在众多壶中脱颖而出仅有壶形是不够的,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
陈范真,是晚清紫砂陈氏家族的制壶名家,因此将其所制作的物品称之为“陈范真制”款。
倒把西施紫砂壶的赏析
在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紫砂壶中,造型最简单、线条也最优美者不得不提到《倒把西施紫砂壶》。
《倒把西施紫砂壶》从上往下看好象浩无涯际的苍穹,又象古代帝皇的黄罗盖伞,弧线舒缓地从壶盖的中央向外伸出,到壶体的三分之一处,收峰回转、平底作结,嘴头特短,把较长呈扁圈,品茗把玩十分舒适。本人常作此壶也常用此壶沏泡清茗。因为这简单的作品中蕴含着由繁到简的提练概括,折射出作者艺术水准的升华。
一,简单是烦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孔子云:“仁者无忧无惧。”若是常人对仁义之君的论述要用多少文字?而对于孔圣人来说只有四个。如此简单是否挂一漏万?不是。试想如何才能做到无忧无惧,真是要攮括万类,常人用千言万语都说不清、说不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初稿开头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最后改定只有“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一个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诗人大文豪。我们勿须去考证他们青少年时是如何认真读的书,但非得有几十年,终不能成其名。其文字、语言达到如此简练概括要言不繁,岂是一件易事?《倒把西施紫砂壶》的壶体线条简练俊美、舒缓柔和、大气宽怀,透过作品这个物性中介,我们可以窥探和分析出作者的创作理念。从壶的正面侧看壶盖与口(靠嘴这边)的吻合处到把底内侧,是同半径的一条弧线。往下到底部圈足处又是另一个半径圆的弧线。这条线从壶盖中心的气眼为起点一直缓缓扬出,到把底内侧回转收峰,先缓后激,到圈足嘎然而止,不见一点交界之痕。这种线条的构思,是何等的高妙,难道是一日之功能达到的吗?
二,“简单”来自于无数次的“不简单”
我们用如下几个方面来说道这件《倒把西施紫砂壶》
1,是书法的演变。从金文开始,中国的汉字有了真正意义的叙事内容。当时的文字仍以“六书”为主,尤其以象形指事为主。到了秦代,李斯的小篆作为全国的统一书写文字,但书写仍然比较麻烦。到了汉代,隶书代替了小篆,书法就简单了许多,继之又出现了杜度的草书。到羲献以降,以简代繁、以曲代直的草书行世,又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里经过多少人、多少次、多少年的努力啊。《倒把西施紫砂壶》虽然是一件紫砂工艺作品,她不象中国书法那样深邃宏富,但从五百多年的紫砂历史看她们有相溶之处。同样,这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作品,溶汇着多少代紫砂人的智慧和艰辛,凝聚着作者丰富而简洁的艺术语言。从作品的嘴来看,作者用的是暗接法。这种方法最不易的就是线条的流畅与壶体的吻合,也叫“和”。该壶嘴与体的过渡线条圆润、温柔,浑然天成,与整个盖线成流水形,长一公分不满的嘴,已经缩小地夸张到了精致。如果不是从壶的整体上看,这个嘴恐怕无人会认可。笔者以为,这是艺术上的“静”或者“抑”。静则必有动,抑则必有扬。一根大环转的把与一个小小的嘴配称起来,不光是显得神采飞扬,与嘴形成对立统一,而且探得他轻松幽默的创作心理。这里不禁使我想到唐寅戏权贵的一副对联:“这个女人不是人,养的儿子都是贼”,对方正要大打出手时,两联各加七字“她是天上下凡人”——把她捧上了天;“偷得蟠桃贡王母”——更使老太婆乐不可支。这个故事恐怕是后人杜撰,但是让人百看不厌的《倒把西施紫砂壶》就在手边,一虚一实、一文一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嘴和把在创作过程经历了多少次的修改、推敲啊!
2,越是简单越是难
这在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里比比皆是。一把二胡只有两根弦、一张弓,它有多么广阔深厚的表现力啊。一支毛笔,几根羊毫,能书写和画出千姿百态的书画作品,艺术家的水平高深莫测。《倒把西施紫砂壶》浑然一体,手感舒适,用的是克截盖。初看平淡无奇,再看平中见奇。大凡传统作品中,盖有克盖、截盖、克截盖三种。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克截盖。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有在茶壶的整体线条上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壶体上小下大的形体,它的盖边必须锋利如刀刃,否则与壶体不能吻合,反而出现一个台阶。这就对紫砂艺人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壶盖要薄到极点又不屑边。保证既薄又圆,不然很难奏效。再则,由于紫砂泥坯必须在1150度以上的高温中熔炼,才能成为“青品”。这种肚大口小的壶体的收缩比例比其他部位要大。大多少,谁也不能用公式推算、用数字说明。坯体时,盖过松,口与盖不吻合;过紧,口撑断,或者盖无法打开。所以要把握住这一点,只能通过多年的实践。
清代紫砂方葫芦壶赏析
以紫砂茶器泡茶,不仅茶汤滋味醇厚,饮罢茶汤,还能品读妙器,以触觉、视觉感悟紫砂壶之美。图中所示为清代中期一件黑泥绘方葫芦壶,造型方中寓圆,融合了汉方及葫芦壶形,鼓腹而收腰,呈流线形。三弯壶流呈方形,与方柄耳形飞鋬相呼应。壶身两面开光,以深色紫泥绘梅竹清菊,富有情味。壶底钤篆书阳文“荆溪史继长制”印记。细观壶上装饰,壶上一面泥绘“梅竹双清”图,一面泥绘“蝶恋花”,皆绘制精细生动,颇具清雅气息。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中国人以花草喻人,比德君子,尤以梅兰竹菊为代表。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比德于傲、幽、坚、淡之品质。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是自身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推崇不无关系。探究其因,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它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怀的象征和隐喻。
此壶造型取材于葫芦。葫芦又名“蒲芦”、“胡卢”、“瓠”、“匏”等,其最早的记载见诸于《诗经》中《瓠叶》、《硕人》、《匏中苦叶》、《七月》等名篇。经数千年来的文化变迁,葫芦作为器物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在民间,人们视葫芦为驱灾辟邪、祈求福祉、兴旺子孙、多福多寿的吉祥物。
作者史继长乃清代紫砂良工,有“汉方壶”传世,除署“荆溪史继长制”之外,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史继长制”等。他曾为果毅亲王制壶,每多佳器。传器多以汉方壶款为主,制作精美、器型稳重大方。
文革壶的内涵与外形
“文革壶”具有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内容的史料性,壶器质量的参差性和珍贵性,决定了文革壶,不仅量大,易收,而且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升值空间。
“文革壶”绝大多数是采用石膏模具制坯,全手工捏制的甚少。从笔者所收藏的文革壶:两把高狮灯,五号直形壶、大狮球等,在口、把处,有石膏模具留下的“哈夫线”明显。当然,也有特例。如本人收藏的海八方、柿扁、小六方就很难发现留有“哈夫线”,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哈夫线”有无就断定文革壶的真与赝。
“文革壶”的出水孔,需要了解其来龙去脉和后来补贴的情况。有个时期,为了壶能出口日本,就仿效日本壶出水孔而改排孔式和网球孔(半球),当时,网球孔是厂里统一制作,有制壶人领用,这样就出现网球的颜色、大小与壶器不尽相同、不协调,同时网球孔因紫泥坚硬度不够,球壁较薄,在茶水里长期浸泡容易损裂或脱落,后期,将网球孔改小,一定程度减轻了网球孔损坏的程度。这些年,文革壶走俏,有人订做网球孔,补贴在同类壶上,以假充真赚钱。
紫砂珍品曼生壶赏析
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的奇特现象,历经200年沧桑变换,流传至今,早已是凤毛麟角。曼生壶源于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浙江钱塘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和钱叔美、汪小迂等关系甚密,期间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遂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曼生设计茗壶十八式,在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历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学士壶”是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的代表作,被紫砂界奉为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将紫砂壶由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转变,也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曼生壶集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
邵耀林紫砂壶工艺鉴赏
在宜兴,紫砂巨匠的门槛好像高不可攀,尤其这几年,宜兴紫砂壶价格年年攀升,国家级巨匠的作品更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平心而论,本人对此有一种敬畏之心,不敢等闲打搅。
熟悉邵耀林完全是个意外,是“无心插柳”。那天参加徐悲鸿紫砂艺术委员会揭幕仪式,碰到了邵耀林,他的谦逊儒雅,淳朴热情,让我感到很惊奇。邵耀林是徐悲鸿紫砂艺术委员会的副会长,而担任会长的却是比他资历低的汤敏杰。一个国家级巨匠甘愿扶携抬举子弟,担当副手,这在艺术圈里很鲜见,由于这究竟是民间的集团,不是官方意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邵耀林却欣然接受了,这就是一个艺人宽阔的襟怀胸襟。当我问及此事,邵耀林淡定地说,汤敏杰年富力强,紫砂技艺也很高,而且又是徐悲鸿的外孙,他当会长很合适。
那天是去了他的居所,一个冷巷子里,两栋小楼,工作室、陈列室以及堆泥的库房都在里面。小楼有点陈旧,估计都是上个世纪末盖的,家具也很一般,但书卷气很浓,厅堂里都挂满了字画家和他的字画作品。
邵耀林很幸运,由于壶王邵大亨是他的族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如今老邵家做壶的也就数他名气最响。 2007年他被评上国家级工艺巨匠。
耀林为人低调,很少见到他的有关报道,但他的作品却布满着思惟和激情,每件作品几乎都有自己的创作理念,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主意。因此,赏识他的作品,你会振奋,会眼睛一亮。有人曾这样评价:邵耀林先生善于运用简约、概括、抽象等手法来塑造反映人们思惟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形体,通过点、线、面的公道结合,捉住紫砂壶或饱满或纤巧或大方或雅致的不同特征,形神同一,内外相谐,赋予紫砂壶鲜活的生命力。
《六方抽盖》是耀林的代表作之一。做紫砂壶的都知道,光货最难,由于它彰显无疑,容不得半点闪失,而光货中以方器为难,它的线条要挺而不硬,而且在烧制中很轻易爆裂。这《六方抽盖》壶身六方,中规中矩,有一股森然静穆之气。但又不拘泥于六方,它的把和壶嘴都是四方。流为六方,把为四方抹角,这就有了层次。流与把的角度结合形成一个张扬的气魄,显得大气磅礴。
《飞碟》,这种变形壶很难掌握,“多一分则嫌肥,减一分则嫌瘦”,它是一种夸张变形美。古朴而典雅,夸张然逼真,作者将一种古典的精、气、神、韵都融入于斯,壶盖、纹饰、把手,乃至壶脚都是那么的端庄大气,典雅古朴,细细品味,有一种独特的气韵和内涵。
《圆玉》,那外形如同前几年现身的大亨壶,它的壶型大,款式看上去简朴,实在最见功力。除此之外,作者显示了对紫砂工艺的独特审美情趣,用不同泥料混合,又加上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得作品在烧制后呈现出多种斑斓色彩,如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色彩。碰到兴起,作者会在紫砂泥中掺入粗砂、钢矽、作品烧制后会泛起珠粒效果,愈加迷人。
邵耀林巨匠有对双胞胎女儿,邵静是大女儿,她从小就喜欢上了捏泥巴,父亲天然成了她的第一个老师。按理说,像邵静这样生在巨匠家中的女孩,学艺天然在父亲自边,但邵静和她的父亲并不认为然。成年后,邵静有了一定的紫砂技艺,父亲把她送到当地闻名的艺人吴坤大那里,学习全手工制壶,苦练基本功,同时学到了吴坤大的一手绝活。邵耀林说,学紫砂很辛劳,现在年青人都不愿学,女儿喜欢,我很兴奋,但怕治理不好,所以把她送到了一些名师手里,但愿她能多学点本事,博采众家之长。女儿乖巧懂事,勤奋聪慧,先后跟了很多名师学艺,又将师傅们各种特长技艺消化糅合,在作品中注入自己光鲜的个性。
邵静性情温顺文静,但作品中却彰显大气,她的风格被誉为圆润丰满、气韵盎然,线条简约,精致细腻。
《现圆》,在圆润的壶身中拉出一条线来,一根筋来,丰硕了视觉效果,而且直线和圆润相得益彰,没有抵触触犯的感觉。
《子冶石瓢》,是宜兴紫砂的经典款式,越是认识,越是常见,也越难做。看邵静的《子冶石瓢》有一种柔美大气的感觉。在宜兴,男艺人一般不喜欢做小品,怕跌价,而女人生来细腻,擅于那些子冶石瓢的小品。邵静的小品仍能透出男人的大气,在这件作品中,你会感到一种细腻背后的张力。
紫砂壶的观赏性不仅在其造型之美,更多的追求是蕴涵于造型之中的一种“神韵”。也就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的意境,《朱泥西施》就是如斯。它布满想象,一件圆器,把手处做的有点变形,即削肩。古人画美女,都是鹅蛋脸削肩膀,也许西施也不例外。邵静把传统的圆润做了大胆勇敢修改,壶身靠近把手处有点坍塌,就连那把手也不那么挺秀,也有点坍塌,而这种坍塌却营造了另一种美,一种“病态”的美。但这种病态的美拿捏得当,楚楚动人,这就是一种能力和天赋。
结语:爱壶之人都要学会欣赏它,你学会学会它,才会更加的懂它,爱它,真心它哦。每一把紫砂壶都是制壶之人用人制作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我们要从内到外都懂它。同时,三大要素也是需要知道的哦。现在收藏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你知道如何鉴赏紫砂壶吗?紫砂壶是非常美的,不仅外在美,也内在美。但是,我们在鉴赏紫砂壶也是有三要素的哦。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