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才卖一块半 宜兴白果收购价低遭农家“遗弃”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眼下秋风送爽,在宜兴乡村,秋季收获的板栗、南瓜、百合、菱角、塘藕以及山村人家房前屋后藤蔓上的扁豆、食用葫芦等吃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年来,宜兴乡村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稻麦、油菜面积锐减,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以杂粮身份出现在农贸市场和农家餐桌上。记者从宜兴农林部...

淘壶人9月9日讯 中秋节前夕,记者在宜兴丘陵地区的铜山村看到,一些银杏果园里能见到满地果实;有的农家将银杏果倾倒在房前屋后的竹园和河滩。因为白果卖不出价格,不少果农干脆弃收,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景象。

“连续好几年了,白果不值钱,现在一斤只卖一块半钱,算算工钱也划不来。”在宜兴太华山区,一位果农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地山村白果产量高,每年有果品贩子上门收购。但是,由于采集白果既有劳动强度又有劳动时间长度,白果收购价格低廉,果农对于这样的秋收劳动没有兴奋劲儿,有的干脆弃收白果。

在太湖西岸的新庄街道,有一株树龄1700多年的白果树,每年硕果累累。在古树下,66岁的当地村民朱善良在捡拾白果,50年前他在这棵大树下的学堂念过书。老朱告诉记者,白果不值钱,村口菜市场上也有。这棵白果树和大田果园的白果树不一样,他来到古树下捡拾白果,带回家给老人吃,希望沾点古树的灵气,吃出健康来。

眼下秋风送爽,在宜兴乡村,秋季收获的板栗、南瓜、百合、菱角、塘藕以及山村人家房前屋后藤蔓上的扁豆、食用葫芦等吃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年来,宜兴乡村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稻麦、油菜面积锐减,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以“杂粮”身份出现在农贸市场和农家餐桌上。记者从宜兴农林部门获悉,宜兴农村调整种植结构比较早,稻麦栽培和油菜种植面积减少,更多的土地被农民用来从事果树栽培、特种水产养殖和新引进农作物品种栽培等多种经营,使得当地的农副产品品种、数量迅速增加。其中,青梅、板栗、银杏和油桃成为当地果园里的当家品种。不过,由于卖不出价钱,这些果品的收益不高。其中,银杏果连续几年价格低廉,果农随行就市,到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价格不高的问题。 在宜兴乡村,同样是秋熟农作物和林果,也有“卖”得不错的。在毗邻横山水库的白塔村,有30多户农民种塘藕,一季藕采收下来,全村农户收入就达到15万元。眼下,这个村的藕农们每天上午下塘挖藕,下午清洗装箱,翌晨3点多钟统一装车送往溧阳、张渚等地农贸市场销售,平均亩收入逾3000多元。宜兴山里人喜欢种南瓜,至今仍保留这个习惯。不过,如今他们种植的南瓜品种和过去的老南瓜大不同,台湾东升南瓜、日本金南瓜等引进来的高品质南瓜,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吃口好,高档的餐饮场所也经常到山区来采购。记者昨天从当地上坝、城泽、省庄、铜山等板栗果园相对集中的山村了解到,因为板栗长期卖不出好价钱,板栗树与银杏树一样,不再是当地果农的“摇钱树”。(何小兵)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