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图文解说紫砂壶传统成型工艺之掇球壶

2019-04-10


刘建平作品|掇球壶

掇球壶是紫砂壶的传统款式之一,属光货圆器。此壶外观呈紫棕色,砂质细腻,光泽深沉。造型十分简练,只在盖沿、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等的“灯草线”。壶体由许多圆形连缀堆栈,气韵舒畅。入手触感平滑,耐人端详与揣摩。

--- 练泥 ---

紫泥是紫砂泥的三种基泥之一,也是制作紫砂壶的最主要泥料。出矿时的紫泥呈紫色、紫红色,夹有微细银点闪烁,并隐现浅绿色斑点,烧制后则呈现紫色或紫棕色。行内所谓“清水泥”,是形容泥料纯净无添加物,即指原矿紫泥。

一块精选的清水紫泥,需要经过磨碾粉碎、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优质泥料,这是制作一把壶的首要基础。具体来说,需先用石磨将泥料粉碎,然后过筛(最好用80目以上的筛),获得细粉。

细粉加水搅合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待泥料下沉,即可将水倒去,再加清水,搅合均匀,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泥水清匀,这一过程叫做“水洗”。自然形成的矿泥,含有多种可溶性无机盐,如钠盐、钾盐等,水洗的作用便是将这些无机盐漂洗出去。若漂洗不净,烧出的紫砂壶表面会有一层油光,视之可憎。富有经验的紫砂艺师,会在采矿时取一小块矿泥,放入口中略嚼。味苦而涩,说明矿泥含盐量较高,不宜用来制壶,口味清淡而润,才是泥中精品。

水洗之后,用布袋将湿泥抟出,做成一个个泥球,使其自然阴干。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捶泥”了。优质泥料经由大木槌捶打,使泥质均和;再用大木槌横着捶打并碾压,排除泥里的空气。排气一定要充分,否则在之后打泥片时会有气泡冒出,处理起来较为麻烦,需用尖刀挑破气泡,补上一小块泥,再反复拍打。补泥处理不好,烧成胚体上就会出现难以弥补的瑕疵。

捶泥时还应注意方向不能乱,如果乱打一气,会在烧制后的壶身上显出不均匀的凹凸。正确的方法是捶到一定程度时,用刀切下两侧的泥,翻叠上去,在捶,如此层层叠叠,捶捶打打,反复数百次,最终得到方头“熟泥”。

熟泥还不能马上用来制壶,需将其搬至阴湿的角落(放置在缸中,用塑料纸蒙上,在盖以湿布,并注意更换湿布,以保持湿度),让泥静睡一段时间。这静睡的过程,就是紫砂壶的“陈腐”过程。由于泥中含有较多水分,厌氧菌繁殖旺盛,促使泥中的有机物腐烂,增加了腐殖质的含量,从而使泥更有塑性。熟泥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一般至少静置三个月,才宜取用制壶。

--- 壶身 ---

紫砂壶是慢轮制作,需要手工拍打成型。相比借由轱辘的快轮制作,拍打成型的圆,得来很不容易。所以,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基本不可能得到正圆,可谓大异其趣。制壶着“心中有圆”,手向往之,即是追求圆满,也能容忍缺憾,这里面的智慧是耐人寻味的。

“打身筒”是紫砂壶圆器的基本成型方法。行内有“三年萝卜干饭”之说,即是指传统的学徒工需要苦练三年,学习打身筒,因为这是制作紫砂壶的基本功。

首先根据器形大小,取用适量泥料。制作这把掇球壶,大约使用泥料三斤。再用木搭子的圆侧面而有序拍打,注意手腕捎带一点“转”的动作,使泥片均匀的延展开来。拍打至泥片厚度为2.5毫米左右,再用木搭子的底面继续拍打。木搭子的底面也非完全平面,而是微微有些凸起,如此设计的用意在于避免拍打时底面粘住泥片。底面拍打的目的是取平,在泥片延展充分的基础上做细微调整。

泥片拍打完成后,依掇球壶的身筒高度裁出泥片的宽度,在围片上围出圆形身筒。注意接口处必须斜切45度角,以获得较大的横截面,增加粘贴的牢固度。壶身能否承受拍打的压力,接口处的处理非常关键。切口后取一支毛笔,蘸上清水,先在布上略舔一下,取得合适的蓄水量,再在接口处快速刷过,紧接着用手指从上至下捻搓,从而使得两端自然吻合。

接口处理好后,就可以开始打身筒了。拍打的力度须均匀变化,由轻,渐重,再重,再渐轻。拍打的震动使泥中的细小颗粒泛出表面,逐渐形成邮寄的断面结构,为壶体表面的包浆效果做好基础。

打身筒时先拍底口,装上底片;在拍上口,装上满片;底片与满片大小会有细微差别。但确是从同一矩车划出来的,其诀窍在于“晾泥”。所谓“三分做,七分晾”,就是形容制壶人对泥性的把握、对泥的软硬程度的掌控。满片比底片晾的时间较长,收缩的程度稍大,所以满片要比底片略小一些。同一泥片,正反使用也会有细微差别,因为矩车上的钉子总比刀子长一点,所以划出来的泥片必然是上大下小,只是这其中的差别微乎其微,懂得利用这极微差别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上底片、满片时需要用到“脂泥”。脂泥的质感类似牙膏,他是制作紫砂壶不可或缺的粘合剂。裁切泥片剩余的边角料,大可以再加以利用打成新的泥片,最为零碎的部分,便可以加工成脂泥。这种“物尽其用”的做法,反映出制壶人对紫砂泥的珍惜,也是手工行业沿袭下来的美德。

制作脂泥的的具体方法是:将零碎的泥料放入一个容器,兑上过量的清水,进行“养泥”。一段时间后,泥料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变得稀烂。取出,放在板上,用一根细长的竹棍快速搅拌,这个动作与泥瓦匠调制水泥有异曲同工。一直打到泥浆即为均润,完全没有硬颗粒为止。

利用脂泥浆底片、满片分别粘接到身筒上之后,壶身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只是在满片中央有一个矩车划片时留下的小孔。此时可先用木搭子在壶身上拍打几下,使壶形开始膨胀;接着朝孔内吹一口气,然后立即用脂泥封住。随着泥中的水分渐渐挥发,泥分子密度变大,形体开始收缩,于是就对壶中的空气形成一股压力,空气随着往外推顶,“两强相争”,壶身形体由此涨的非常饱满。待其涨到一定程度,再用木拍子用力拍打(此时的拍打声须象打小孩屁股那么响脆),促其再涨,由此可以得到形体张力,是拉胚法所不能企及的。

掇球壶的壶身,需有肩、肚、腹之身段。肩部无生硬转折,而以泥为内在骨肉,形成溜肩曲线。肩向上略收,形成颈部,肩下则缓缓过渡到肚腹。肚腹须给人圆满的视觉感受,即不能瘪下,也不宜大腹便便,因此,肚与腹的结合应处理为圆弧线与抛物线的相连。在制作过程中,肩、肚、腹的形成都是藉助特殊的工具,靠极细腻的手法,反复琢磨而成。肩部处理俗称“杀凹”,是用一根具有特定弧度的竹棍,一丝一毫搟过去,搟出一条反弧线。再用一把勒子,骑在肩上,缓缓的勒一圈,使弧线均衡而饱满。肚、腹部的处理,也是专门的工具。一个优秀的制壶艺师,首先必须是出色的工具制造着。在制作工具时,甚至在挑选制作材料时,制壶的思路便已经成竹在胸了。

--- 嘴与把 ---

紫砂壶的嘴与把是在壶身完成后添加上去的,制壶者所追求的,是将嘴、把与壶身精美合一,使嘴、把仿佛从壶身上自然长出,且气息相同,韵味无穷。能否达到这一境界,在于“琢嘴把”的功力。

嘴与把的制作要兼顾美观与实用。以壶嘴来说,上下两条曲线不宜取同样的弧度,否则视之极为呆板。在具体制作时,靠手指细细的捏湾泥条是很难达到灵动效果的,此壶嘴的做法是:先将搓好的泥条慢慢弯成大致的曲度,然后用左手托住较细的一端,右手大拇指捏住较宽的一端,一剂,再一顶,利用泥本身的张力自然形成一定的曲线,并且嘴口的圆是扁圆,与壶身相呼应。

在实用性方面,好的壶嘴必须出水流畅,所谓“七寸注水不泛花”。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则要使壶嘴内壁光滑通畅,出水网眼面积约是嘴口面积的三倍,以使注水时形成一定的冲击力;二则要对嘴口部分进行进一步修整,壶嘴的线条延至嘴口时,不可一刀切了事,而是要委婉地转入口内,俗称“回头”。

当然,在塑形之前,先要用挖嘴尖刀将壶嘴挖空,挖的厚薄尺度须掌握好:既不能挖的太薄,否则泥条会开裂:也不能留泥太厚,否则出水不能流畅。


壶把的制作也有诀窍。刚刚错好的泥条十分柔软,轻轻拎在手上,手微微一转,泥条自然弯曲,顺势往板上一盘头端一摁,尾部一捋,再用刀子一切,就形成了一条极富生命力的壶把。壶把下端入身处,不可僵硬如钉子一般直愣插入,更不宜拖拉如喇叭状,稍有出入便俗不可耐。

嘴与把分别做成后,先将他们分别装在壶身上,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要使嘴把口在一条直线上。

嘴、把粘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细致的“琢嘴把”工作了。先在嘴、把与壶身连接处添加适量的泥料,泥加的太多会显臃肿,少则零丁。

--- 底与盖 ---

紫砂壶的底足有平底、一捺底、假底、钉足底四种。这把掇球壶的底部属于假底,用“挖足法”制成,即在身筒成型后,在底面上在附加一层泥片,挖去泥片中间部分,留下四周一圈作底足。“挖足”完成后,还必须将对底足上每一个转折进行修润,使底部无直角、死角,讲究气韵连绵不断。

壶盖有三部分组成:盖沿,盖沿以上的凸起部分,和盖沿以下的子口部分。盖沿与口沿是紧密关系的两条圆弧线,仿佛两片嘴唇相依。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盖沿的泥片叫做“盖片”,形成口沿的泥片叫做“线片”。盖片与线片时同时打制的两个泥片,但打制时需要注意一片打的稍薄,一片打的稍厚。

盖沿以上的凸起部分是用虚坨压制出来的,凸起程度依据壶身高度而定。壶盖子口的长短颇为讲究,既不能浅也不能深。

--- 壶钮 ---

此壶的壶钮处理为扁圆形,取下蹲之势,上部呈圆弧形,下部较扁平;唯此,在合理的视觉关系下,壶钮在观者眼中才会显现饱满的圆形,看起来反倒像一个浮在空中的气球,似与护体相脱离。壶钮难有蹲势,又非趴伏在壶盖上,而是以弧线转出一小段头部,既便于提拿壶盖,又可避免烫手。

如此精致的壶钮,制作时靠的是极为讲究的工具—“的按子”。壶钮的具体的做法是:先将顶针戳入错好的泥条中,注意不要戳穿。泥条的直径应比壶钮的直径稍大一点。顶针的一端顶在人的腹部靠近肚脐眼的位置,左手转动泥条,右手持稳的按子,压在泥条前端,大约蹭三下,钮便成型了。接下来需要在壶钮的顶端中央戳一个小孔,然后翻转过来,取一把小弯刀,挖出一个狭长孔洞。再取一根象牙签,先用尖的一头正反两面捅一捅,使孔洞的避免更光滑;然后用象牙签的圆头,在小孔的顶端轻轻一转,使孔沿处亦呈圆弧形,手法极为考究。有此孔洞,水气才能通畅。最后将壶钮安在壶盖的恰当位置,用一把专门卷“的脚”的小小铁尖刀蹭出一条反弧线,这条反弧线与脚的反弧线恰好是吻合的。

细看可以发现,此壶的壶钮恰好是壶身的缩小与反转,作者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起承转合,画龙点睛,整把掇球壶至此画上圆满的句点。

图文:网络

the end
相关阅读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成型方法
清代宫廷紫砂器的装饰艺术
紫砂壶上常见的装饰形式(下)
紫砂壶上常见的装饰形式(上)
柴烧、还原烧、捂灰三种紫砂烧制工艺的区别
紫砂壶泥料常见的调配方式
紫砂壶不同壶型的成型方法
筋瓤圣手沈建强的紫砂筋纹器艺术
紫砂天王鲍仲梅的金银丝镶嵌艺术
紫砂陶刻中的生刻、熟刻、湿刻、干刻,分别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