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发布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一个地区的发展,一项事业的成功,要有一流的理念来引领、一流的精神来支撑。近年来,宜兴紧紧围绕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三年提速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相继编制《宜兴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宜兴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等,以规划引领服务业大整合、大集聚、大发...

淘壶人无锡5月30日电 (记者 洪晓红 孙权)宜兴市2014年民生建设新闻发布会30日举行,会上发布了《2013年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宜兴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展示了宜兴的发展速度与亮点。

工业经济“提速”升级

【数据】去年,宜兴完成工业总产值3510.33亿元,增长8.0%。全市8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96.51亿元,增长7.5%;完成销售收入2788.26亿元,利税总额171.09亿元;实现增加值536.70亿元,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居无锡市首位。

【纵深】工业经济是宜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去年,面对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宜兴各级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提升年”等活动,积极构建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机制,强化金融创新,推动信贷投放,帮助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解决在项目建设、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以良好的发展环境提振了广大企业的发展信心。

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还得益于项目的强劲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宜兴的工业经济已进入从“做大”到“做强”、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型提升阶段。环保、电线电缆、陶瓷、化工等曾经让宜兴“风光无限”的产业,纷纷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而一个个重点项目,就是点燃这场“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项目的带动下,宜兴的传统产业逐渐展现“蜕变”之势,节能环保、高端线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那些曾在传统产业中独树一帜的规模企业,也在求新求变中不断攀高。远东控股集团、三木集团、灵谷化工等一批规模企业,纷纷依托较大的投入,不断更新装备、提升技术水平、抢占市场制高点。正是每年都有项目建设、产品更新,让这些“老面孔”企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他们始终昂首矗立在市场潮头,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雁”。

园区是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的平台。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园区带动战略不动摇,不遗余力探索具有宜兴特色的园区建设发展之路,一个个载体建设如火如荼,接踵而至的龙头项目、优质项目“落地有声”……以环科园、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为引领的工业园区和集中区迅速壮大,为推动全市经济稳步发展、跨越赶超增添了强大动力。目前,该市已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和13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至去年底,该市工业园区产出比重约占全市的89%,成为加快转型提升、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支撑。

新兴产业“长势”喜人

【数据】全市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20.58亿元,增长14.1%。其中:物联网产业33.67亿元;新能源产业178.08亿元,增长36.2%;新材料产业388.55亿元,增长6.7%;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设计产业48.07亿元,增长4.7%;节能环保产业204.98亿元,增长11.3%;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85.02亿元,增长7.8%;微电子产业4.21亿元,增长6.7%;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78.00亿元,增长27.2%。

【纵深】近年来,宜兴不断完善高端线缆、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抓好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目前,在高端线缆上,产品已经覆盖除光缆以外的各类电线电缆、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绕阻线等四大类,部分企业还生产矿用电缆、航空电缆、核电电缆等特种电缆。环保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承包为龙头、设备制造为重点、原辅材料及零配件交易为支撑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产品涉及节能、水、声、气等门类,其中,水处理设备的市场份额,已占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占工业总量比重达53%。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宜兴全市上下确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引育机制,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引育计划。相继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企业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来宜工作或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2013年10月27日,美国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伦·黑格与万石镇民营企业--江苏巨珩新材料有限公司牵手,艾伦·黑格材料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正式签约。这是继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理查·罗伯茨爵士与江苏银环控股集团合作创建生物科技研究院之后,宜兴市与“诺贝尔奖”得主的第二次“牵手”。2013年6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祝京旭环保技术中国(宜兴)研究院在宜兴挂牌,成为全省首家企业外国院士研究院。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30.6万人,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4人、省“双创计划”人才28人、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27人、无锡市国际国内顶尖人才1人。在高层次人才的引领、推动下,全省首家“科技镇长团工作站”、全省首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全国首家“千人计划”股权基金等数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相继落户宜兴

与此同时,宜兴还突出重点产业,充分发挥电线电缆、环保设备、陶瓷耐材的产业优势,与全国学科特色明显、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目前,该市成功举办了多场“百名教授宜兴行”、“海外博士宜兴行”、“863新材料领域下地方进企业科技主题活动”等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向本市企业推介高校、科研单位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宜兴市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积极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和重大产学研合作体,为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宜兴市与复旦大学、江苏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校企联姻”,为宜兴企业寻求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便利,更支撑起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光明未来。去年,依托载体建设,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产学研合作产业化项目130项。其中,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进入提升建设阶段,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在环科园成立,新天地公司“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宜兴首家由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目前,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分别达94.5%和85%。

现代服务业“扮靓”陶都

【数据】2013年,宜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超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8%。

【纵深】一个地区的发展,一项事业的成功,要有一流的理念来引领、一流的精神来支撑。近年来,宜兴紧紧围绕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三年提速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相继编制《宜兴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宜兴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等,以规划引领服务业大整合、大集聚、大发展。同时,突出引导激励,出台了《宜兴市服务业专项奖励资金实施细则》,设立服务业专项资金;出台鼓励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等细则,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政策环境的不断趋暖,引得万达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家“扎堆”前来。这些商界“大鳄”的入驻,在壮大宜兴服务业“舰队”的同时,也吹响了宜兴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号角”。不少本土企业纷纷变压力为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在管理、品牌、服务等方面寻求提升。

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同时,宜兴还致力于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其中,卓易软件园、创业园一期、创新研发大厦等三大软件产业园区建成投用后,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高校入驻,通过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软件信息业的良性发展。而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更加有效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不断放大科技服务效应。通过引导发展,宜兴现代服务业业态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尤其是自2011年《宜兴市现代服务业三年提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产业销售收入从当年的28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0亿元,年均增幅达22%。

[page title= subtitle=]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兴引以为傲的资本。随着这些优质资源不断深度融合,宜兴服务业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大批相关项目建设的强力推进,更是开辟出百花齐放、各展风姿的新天地。在去年的34只市定重点服务业项目中,仅文化、旅游类项目就有17只,占总数的一半。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上,善卷洞景区巧妙融合梁祝文化,对梁祝博物馆、蝴蝶馆及相关配套工程等进行综合改造,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云湖景区围绕茶文化和禅文化做“功课”,兴建阳羡茶文化博物馆、推出《情满阳羡茶》音乐专辑等,让景区“茶香”十足……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提速发展,有效改善了宜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质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闻香”而来。去年,宜兴获得了“中国十大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发展杰出政府贡献奖”等一系列荣誉。全年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近10%;全市游客接待数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50亿元。

外贸出口“扬帆”海外

【数据】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58.08亿美元,增长17.1%。其中,出口总额36.62亿美元,增长14.8%;进口总额21.46亿美元,增长21.2%。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完成出口12.34亿美元,增长31.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7%。

【纵深】对外贸易情况,是一个地方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去年,宜兴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奖励意见》,不仅继续对做大做强的出口企业给予奖励,并首次把进口企业纳入奖励范围,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同时,市商务局还联合海关、国检、国税等相关部门,开展重点外贸企业走访活动,面对面听取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意见建议,一对一实施快捷服务。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有效提振了企业抢占海外市场的信心,营销“触角”不断向海外延伸。

“西方不亮东方亮”。去年,欧美市场陷入低迷,宜兴外贸企业及时调整营销战略,全力开拓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行“多元化”发展。针对新兴经济体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旺盛需求,积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在境外设立营销窗口,逐步将新兴市场作为“主战场”。线缆、环保、陶瓷等主打产品,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宜兴企业还加快国际化步伐,“走出去”设立投资项目,巧妙突破欧美贸易壁垒。通过在印度、东欧、南非等国直接投资办厂,一方面利用当地丰富的人力和矿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避开欧美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借“道”而行,为产品顺利打入欧美市场创造良好条件。据统计,目前宜兴已有50多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或销售点。

农业产值“逆势”增长

【数据】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58亿元,增长8.0%。其中:农业45.38亿元,增长13.0%;林业5.22亿元,增长3.2%;畜牧业8.41亿元,下降6.1%;渔业17.86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6.71亿元,增长7.9%。

【纵深】去年,是宜兴历史上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初春频现“倒春寒”、春夏之际遭遇禽流感、大伏期间长时超高温,同时农业经济又遇宏观经济处于调整下行、产品市场持续震荡起伏等多重压力。面对这么多“压力”,宜兴农业总产值为何会只增不减?

科学抗灾夺丰收。面对严峻形势,宜兴市农林局主动深入调研,召集专家会诊,应用科学方法,组织生产自救,引导农户注重“三新”成果应用,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等,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创新经营管理手段,通过结构调整、品牌打造、市场攻坚,使农产品商品转化率提高,现金回流加速,实现了以效补量,确保大灾之年无大害,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其中,水稻单产达61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在高产创建示范方内的水稻单产最高的达到725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去年,为提升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宜兴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三新”培育工程和科技示范推广工程,全市共兴办各类专业培训班485期,受训人数达2.98万人次,其中新增持证农民12260人;实施“三新”工程项目6个,新建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3只,引进新品种42只、新技术17项,示范推广面积6.3万亩,全市良种覆盖率已达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另一方面,宜兴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致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如今,宜兴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已成为全国典型。通过科技种田,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发展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近年来,宜兴采取政策驱动、项目带动、农企联动的方法,千方百计推动高效农业向纵深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大力推动,宜兴确定的八大重点产业园区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入园项目建设加快,区划功能日渐鲜明,该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农业项目--宜兴苏宁环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实质性启动。八大园区新增投资项目16个,完成投资工作量3.2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三品”申报的主动性明显,全市新增“三品”农产品77只(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4只、绿色食品生产单位23家、有机食品生产单位30家。

生态投入打造“美丽宜兴”

【数据】大力度开展治水工程,实施重点治太项目88只、小流域专项治理项目25只,建成生态拦截系统284万平方米,修复竺山湖、马公荡、荷花湾等湿地近5000亩,实施各类水体清淤近400万方。新建污水主管网65公里、新增纳管企业500多家,污水处理总量较上年增长9.5%。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成32只减排项目,实施29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07家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被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纵深】伴随着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轮”屡屡破冰前行,各级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也越来越明确--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产业,成为宜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选择。

2013年5月“中国生态小康指数”在北京发布。其中,在“十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行榜”上,江苏宜兴、张家港和福建泉州位列前三;在“十城市公众宜居感受排行榜”上,宜兴排列榜首。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这家权威刊物表述宜兴的生态小康指数时介绍,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宜兴人的生态理念正在发生嬗变,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产业已成为宜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选择。

为实现生态文化和产业转型的真正融合,宜兴坚持把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根本之策,从源头上杜绝一切污染行为。去年来,宜兴继续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坚决做到新办化工企业、有氮磷排放和污水不能接管的项目、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等四类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全市各板块和相关部门建立起联动减排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其中市公用事业局加强生活污水接管,确保四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新增量;市农林局抓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形成农业减排能力;市环保局全力做好对上衔接及横向协调工作,加强对企业的督促指导,推进重点企业减排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各减排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4家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接管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中,新建污水处理管网65公里、新增纳管企业500多家,污水处理总量较2012年增长9.5%;8家工业企业膜处理中水回用项目,有4家已完工、4家即将完成;9家企业关停的结构减排项目均已完成,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总体趋好,连续六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劣质企业的加快退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扫除了障碍,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目前,宜兴已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生态型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产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环境优化发展新路。

为让乡村更靓丽、更宜居,让农民生活得更富足、更幸福,宜兴顺势而为、立足实际,初步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发展动力持续增强,陶都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批“美丽乡村”成了自然山水映衬下,彰显宜兴生态建设硕果的绿色招牌。

蓝天白云下,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青山绿水间,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愈发引人注目……这是西渚镇白塔村的美丽景象。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去年以来,白塔村借着大觉寺和云湖景区建设的“东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修复年代久远的薛家桥,整理白塔寺旧址,保护南宋古窑群遗址,更把“于伶”品牌融入众多公共文化设施中。现在,于伶文化广场、于伶图书馆、于伶诗词书法长廊等文化场所已经建成开放,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村民的高度赞誉。

从2011年起,宜兴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目标,以环境改造提升、特色资源整合为重点,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幸福镇村建设,启动了“陶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通过三年的持续推进,广大农村更具内涵、更具魅力,更加宜人宜居,宜兴也由此成功探索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宜兴模式”。

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布局,不照搬城市风格贪新求洋,注重彰显生态本色。建设中,宜兴各地注重保留村庄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科学实施依山显自然、亲水添风景工程,不断彰显和放大地域特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同时,积极将宜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俗特色气息、厚重的文化底蕴融合进来,形成“村村有特色,个个有看头”的格局,使周培源、吴冠中、于伶故居,陶行知办学处,闵惠芬公园等受到了更好的保护,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内涵,让几代人的记忆得到了延续。

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惠民富民。本着这一原则,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宜兴从解决农民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环境卫生、河道治理、公厕建设、道路照明等重点入手,大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等八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不仅如此,利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宜兴还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逐步形成“环境带来效益、环境促进发展、发展反哺环境”的良性循环。去年,全市新创成国家卫生镇3个,无锡市幸福村覆盖面积达52%,60个村达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湖氵父镇张阳村入围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名单。

民生建设绘就“精美画卷”

【数据】民生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达64亿元,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71%,增幅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帮助2.38万人实现了就业。

【纵深】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2013年这一特殊的年景里,宜兴各级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兑现“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的承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和社会建设力度,始终把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不断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说起2013年的政府实事工程,市民卡工程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大关注点。2013年10月8日,是市民卡工程之一的陶都通卡发放首日,现场办理的市民逾千人,场面火爆。目前,全市共发放陶都通卡约50万张。

整合社保、新农合、银联、公交等多种功能的市民卡,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为了顺利推进市民卡工程,宜兴专门编制了《宜兴市市民卡总体设计方案》,成立市民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市经信委、市公安局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负责市民卡工程的推进、协调落实工作。为方便群众办理,除现场申领外,宜兴还对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宜兴籍老人、在校的中小学生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采取集中发放的方式。不仅如此,宜兴还在宜城、丁蜀、周铁等地设置了办理点,方便各镇(街道)的市民就近办卡。

做大了“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扫描”过去一年的“民生账单”,宜兴在民生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达64亿元,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71%,增幅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1个百分点。近年来,宜兴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普惠百姓。

只增不减的民生投入,带来的是一项项惠民实事的高效落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13年,宜兴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顺利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扭转了以往“以药补医”的状况。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宜兴还对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及补助标准进行提标扩面,惠及45万余人。面对“最难就业年”,宜兴通过增加招聘会、细化保障服务等措施,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帮助2.38万人实现了就业,交出了一份优良“答卷”。此外,宜兴继续推进校车扩面工作,新增线路100多条,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车接送全覆盖。同时,宜兴根据百姓需求,在各村(社区)完善配置了各种体育健身设备,并在全省率先实现覆盖全市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宜兴老年人共有23.5万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年来,宜兴专门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了丰富的“民生大餐”,包括养老保险、养老机构服务、生活补贴、乘坐公交车免费等,从多角度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打造更加精彩的生活,让老年人更加体面、幸福地安享晚年。宜兴除定时为老年人发放各类补贴外,也在逐年提高各类补贴的标准。

去年,宜兴相应提高了7万余名企事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以及22.26万名老年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在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宜兴还依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先供地等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23所,其中,全国示范性养老机构1所、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2所,其余均为无锡市示范性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超过7000张,入住老年人超3000人。

为让老年人得到安全、专业、细心的服务,宜兴还成立了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对全市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协调服务、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先进的养老理念、完备的养老设施、完善的养老政策以及孝亲敬老的人文氛围,让每一个居住在宜兴的老年人都能拥有最美的夕阳红。(完)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