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阳羡时评 1月24日,全市中小学生和职校学生进入寒假。然而,据一些学生反映,名义上放假了,实际上是从这个课堂走到那个“课堂”,他们感觉不到年味。 这话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家长们应该感到些许心酸。过年,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有“味道”的一个节日,而他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年味”呢?毫无疑问,这“年味”被书本遮住了,被沉重的学习淡化了。试想,孩子们刚刚从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还没松口气,就被家长安排到这里那里去补课,他们又怎么能感受到“年味”呢?为此,我们有必要替孩子们喊一声:把“年味”还给他们!
□阳羡时评
1月24日,全市中小学生和职校学生进入寒假。然而,据一些学生反映,名义上放假了,实际上是从这个课堂走到那个“课堂”,他们感觉不到年味。
这话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家长们应该感到些许心酸。过年,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有“味道”的一个节日,而他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年味”呢?毫无疑问,这“年味”被书本遮住了,被沉重的学习淡化了。试想,孩子们刚刚从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还没松口气,就被家长安排到这里那里去补课,他们又怎么能感受到“年味”呢?为此,我们有必要替孩子们喊一声:把“年味”还给他们!
中国人过大年,是一种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文化积淀。让孩子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有滋有味地过年,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权利,也是家长们的责任。毋庸讳言,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度要求,对孩子自由时间的过度支配,使许多孩子把过年仅仅看作是一个节日符号,至于怎样过年、过年有哪些习俗等,几乎毫不知晓。如此,他们不仅感受不到“年味”,而且会淡忘中华民族的年文化。
要把“年味”还给孩子,关键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假期里做时间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活动。同时,家长要多让孩子“身入心入”参与过年的过程,如一起准备年货、一起打扫家里卫生、一起贴春联、一起给长辈送年礼等。只有把“年味”还给孩子了,孩子们才能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记者 杜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