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月的转变
--江苏宜兴检验检疫局开发区办事处改革创新工作侧记
□许元栋 孙元杰 朱国军
2013年9月,宜兴检验检疫局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提升办事处共建水平。 许元栋 摄
办事处检验监管科工作人员在宜兴瑞佳化工实施出口危化品包装监管 许元栋 摄
办事处检务工作人员指导企业报检员填写各类证单 徐 勇 摄
从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算起,已经18个月了,十余个大型投资项目陆续落地开工,新竖立的脚架和高耸的云吊随处可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造着这片土地,也影响着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们。
作为最早一批进驻开发区的检验检疫人,在徐勇看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成立6年来不温不火的发展,远比不上近一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不觉间,办事处的报检批次和货值已占据宜兴局全局业务量的45%和47%。
但谁又能想到,2013年7月的法检目录大规模的调整曾使得这个办事处陷入“业务归零、无事可办”的窘境。短短一年时间,这个基层办事处如何以涅盘之姿,爬出低谷再攀高峰?我们来讲讲他们的故事。
直面困境勇蹈阵
2013年7月,法检目录大规模调整,1527个一般工业品和食品接触产品取消出口法检。而在办事处管辖的15家出口报检企业内,纺织印染企业和工业制造企业就达12家。新政一出,办事处业务量大幅萎缩,8月的业务量环比下降90%,办事机构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办事处面对着一方面是宜兴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的重大利好,另一方面是面对着业务改革所带来的重重压力,办事处的发展究竟路在何方,是主动缩减机构规模还是锐意进取突破重围?在宜兴局局长张怀东看来,面对困境,检验检疫基层办事机构只有深化改革、强化服务这一条路可走。他表示,办事处在成立之初就将自身发展空间局限于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核心区内,不管是从服务地域还是职能定位上都过于狭隘,而随着检验检疫深化改革大幕逐渐揭开,办事处必须牢牢抓住开发区升格这一契机,走出自己的转型升级道路,不能因为检验检疫业务政策调整影响基层工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后,区内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共有28个,总投资达28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占七成以上,大批机械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已提上议事日程;宜兴开放型经济北强南弱的格局又使地处城北的办事处周边20公里范围内密布着40余家化矿类出口企业。办事处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自身定位,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极。
为了更好的对症下药,宜兴局成立专题工作小组,先后3次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并在开发区及周边18家重点进出口企业内发放问卷,开展座谈,摸清企业需求,探索加强办事处服务开发区及宜兴北部地区进出口企业工作效率的具体举措。在细致调研后,宜兴局决定强化办事处的职能架构,将全局化矿检验监管和危化品使用鉴定职能划归至办事处,完善办事处检务窗口功能,构建一站式服务,把原来的小窗口办成综合性大平台。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办事处已具备独立办理除动植、卫食检疫外的所有检验检疫业务的能力,日常报检企业数量由法检目录调整后的不到5家迅速增长至40余家。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办事处共受理各类报检9201批、货值4.4亿美元,签发产地证6832份,签证金额2.5亿元,企业享受关税优惠700余万美元,业务增长实现质的飞跃。
磨合阵痛未曾惧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办事处增添多项职能后,检务窗口工作人员丁洁一下子感到肩头担子重了起来。虽然提前做了应对预案,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各项工作,即使是她这个业务老手也感到力不从心了。
问题首先出在工作效率上。由于产地证证单量骤增6倍以上,且开发区大多数出口企业都是在上午完成电子报检、下午赴办事处领取证单,而办事处检务窗口最初只有丁洁在内的2名工作人员可以签发证单,人手远远不够。在办事处试水业务改革的第一个月,每逢工作日下午2点以后,办事处大厅内都会排起长龙,漫长的等待也招致企业报检员的不满。丁洁甚至清楚地记得,在业务特别繁忙的周一,他们甚至搬出自己的工作椅提供给等待的企业员工。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只用了短短1个月的时间。针对办事处窗口工作人员匮乏但业务激增的现实矛盾,宜兴局从本部抽调2名检务工作人员支援办事处,确保办事处窗口每个工作日均有4名员工在岗,提供零差错、零滞后、零延迟的高效服务,将业务办理速度提升一倍以上。为帮助企业进一步节约等待时间,办事处窗口推出“5+2”工作制和24小时预约加班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主动牺牲节假日,有效分流业务,减轻了窗口压力。
在努力提升窗口服务效率的同时,深化服务内涵、创新工作方式也是办事处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报检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办事处积极探索新的检验检疫验放模式,简化报检手续,缩短检验检疫时间,充分利用信息化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为企业减负,促进通关增速。2013年,办事处在宜兴全市范围内率先试点“无纸化”报检,先后在三木集团、江苏雅克化工等重点出口企业施行,并向全区企业全面推广。预计到2014年末,开发区及宜兴北部主要进出口企业都将踏上报检“高速路”,可有效节约报检费用10余万元。
重点保障见真章
2013年1月,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本年度全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功能饮料巨头红牛集团斥资1.71亿美元在开发区兴建华东生产基地。项目占地417亩,计划引进4条全自动饮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12亿罐。
对宜兴来说,红牛基地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宜兴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饮料产业链,它不光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度最重要的招商项目,也是市政府全年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对宜兴局来说,红牛项目建设也是办事处成立以来所面临规模较大、技术标准复杂、要求特别严格的进口设备监管工作。而这项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刚完成职能转变、业务创新的办事处肩膀上。
红牛项目一期建设的2条生产线,核心设备都需进口,并在当年8月底内完成组装。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直接关系到该项目能否顺利投产。从2月开发区召开专项协调会起,留给办事处检验监管科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厚达10余页的设备清单和报关单据,更要面对安装调试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红牛项目由于赶时间,生产设备进口和厂房建设是同步进行的,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这显然是厂方和地方政府均不能接受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办事处抽调检验监管科谢俊杰等3名业务骨干组成专项小组,并以天为单位,严格对照厂方提供的时间表制定工作计划。项目进度表,随时记录着工作组的工作推进程度。
担任检验监管小组组长的谢俊杰称在去年的夏天,和他的同事们成了红牛的常驻人员。翻开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各批设备、零件抵达的日期。监管工作中,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有时在厂区一呆就是一天,饿了就和工人们一起扒两口盒饭。“最艰苦因素的是酷热,设备都集中存放在彩钢瓦棚子内,室内温度至少40多度,人走进去没一会就全身湿透了”,谢俊杰说:“就在那种环境下,我们要逐个核对,60余件大型设备,都是这么一一过堂的。”
那时谢俊杰还不知道,厂方员工感动于这些和他们一起挥汗如雨的检验检疫人,悄悄拍下了检验检疫人在厂房内汗流浃背的照片。如今这些照片就悬挂在红牛厂区的走廊内。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而在参与服务红牛项目落地的6个行政管理部门中,检验检疫是唯一一个将服务身影留在红牛厂区的单位,这是对检验检疫人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
从2013年8月起,13个月的时间,宜兴局开发区办事处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直面法检目录调整造成的业务流失,主动践行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基层政府和进出口企业的需要,从一个职能单一的基层办事处,一跃成为宜兴市北部综合性的检验检疫业务机构,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交出了年业务增长82%、服务重点保障项目3个、获评省级青年文明号等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成为服务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标兵单位。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