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月,相国牌坊部分构件在宜城太滆河畔被挖出,沉睡47年的历史、艺术瑰宝重见天日。
本报讯 今年5月,相国牌坊部分构件在宜城太滆河畔被挖出,沉睡47年的历史、艺术瑰宝重见天日。对此,本报民生版曾进行了详细报道。那现在这些构件在哪里?修复得怎么样?昨天,记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相国牌坊相关修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明代相国牌坊,又名会元状元坊,原立于宜兴文庙前,为旌表周延儒“连中两元”而建。牌坊主体用汉白玉建造,建筑形式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于1966年被毁。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市博物馆建设的推进,广大市民希望搜集牌坊构件、重建相国牌坊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市博物馆大厅内按原样复建相国牌坊也成为该馆筹建工作中的一项内容。为确保牌坊的历史真实性,今年5至6月,市文化和建设部门联合对散落在太滆河驳岸上的牌坊构件进行挖掘,并取得了重大收获,共清理收集到牌坊的立柱、石狮、石枋及其他各种构件一百余件(块),约占相国牌坊整体的30%。随后,这些构件被运至苏州进行清理和拼接。据最新了解,通过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认真比对、测绘、整理和研究,已能大致绘制出该牌坊的复原图。
“相国牌坊相应的历史资料较少,想要真实精确地再现牌坊的原貌,缺失的数据和信息仍很多。”民俗文化研究者徐建亚告诉记者,相国牌坊不管是历史背景还是建筑艺术,都是瑰宝。要复建,就要尽可能地找到原来的构件。“目前,在太滆河的驳岸里,还是能依稀看到尚存的相国牌坊构件,我想是不是能再尝试性地挖掘一次。”他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有关部门能统一协调和配合,进一步加大对牌坊构件的搜集力度,尽可能恢复这一宜兴原有的人文历史景观。(张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