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任重道远,而在陶都大地,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社团已成为其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点击”宜兴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身影,他们走在志愿服务的途中,忙碌并快乐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任重道远,而在陶都大地,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社团已成为其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294支团队,用行动点亮了一盏盏暖心的“小橘灯”;4305名党员,用服务织就火红的“旗帜”,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其中。
坚持,让服务成为习惯
【点击】9月12日上午,家住宜城茶东新村的裴尚昀又一次等来了老朋友吴亚珍。这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退休护士,自2011年加入宜城街道茶东社区党员先锋·阳光便民服务社,就承担起帮社区居民义务量血压的活计,见老裴腿脚有些不便,她就坚持每周四主动上门,风雨无阻。“她量得准,人又好,我很放心。”面对老人的夸奖,吴亚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出门时还不忘叮嘱老人要适量运动、饮食清淡。
在茶东社区,一些居民家中还保存着便民服务卡,服务项目、时间等内容一目了然。这张小卡片是2008年党员先锋·阳光便民服务社成立之初发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团、体验服务。之后,随着服务人群的扩展和项目的增加,来不及更新换代的小卡片渐渐被遗忘了。不过,便民服务社已是无人不知,每月10日、20日、30日的固定服务日期也成为社区居民期待的日子。这几天,要想处理量血压、磨刀、修鞋、理发等生活琐事,在茶东新村1号门边的空地前都能找到帮手。“服务他人让我特别有成就感。”67岁的徐炳生是自学的磨刀能手,有时参加服务后的第二天胳膊酸得都抬不起来,却仍乐此不疲。和他一样,服务社的近30名退休党员和志愿者将便民当成了习惯和乐趣,五年多来,他们已累计服务居民近20000人次。
贴心,让服务充满温馨
【点击】家住宜城民主社区大人巷9幢的老党员戴秀英是“敲门大姐”中的一员,平时负责服务对面楼的刘永根和其他4户空巢、独居老人。和过去的500多个日子一样,9月15日,戴秀英早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家阳台上瞅瞅,待看见老刘的身影,再喊上两句,才放心去干活。原来,老刘夫妻俩一个耳朵不灵,一个腿脚不便,敲门时常不管用。为此,戴秀英就想出了这种“阳台对话”的特殊方式。
“身体还好吗?”“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每天早晨,伴随着“咚咚”的敲门声,宜城街道民主社区208户空巢、独居老人的家门口都会上演这样的“温馨一幕”。亲切的敲门声,敲开了老人的心扉,一句句关切的问候,温暖着老人的心灵。2010年底,民主社区成立幸福互助社,56名在职、在册党员带领社区居民组建了七支服务队。其中,“敲门大姐”由社区内的居民小组长、退休教师等老年党员志愿者组成,每天用敲门的形式,定时“家访”,及时掌握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渐渐地,她们甚至成了老人们的念想,每当叩开对方的家门,总会感受到迎候亲人般的热情。而在“敲门大姐”的后面,是助修、助餐、助医、助疗、助学、助乐等六支队伍作为坚强的“后盾”,服务内容不仅涉及生活琐事,还包括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贴心的服务,让幸福互助社真正成了传递平安幸福的平台。
热情,让服务彰显活力
【点击】9月12日上午,党员赵海清和往常一样来到官林镇官林社区服务中心“上班”。今年65岁的他原是官林镇文化站站长,曾在文化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编、导、演样样在行。退休后的赵海清曾一度担心晚年生活太过枯燥,但自从党员志愿服务社团——百分百志愿服务队组建之后,作为文体活动小分队负责人的他又找到了“新阵地”。“组织表演、编排节目、传授才艺,我的退休生活精彩着呢!”
如今的官林社区里,清晨有人舞剑,下午有人读书,傍晚有人跳舞,处处彰显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前官林社区的文化生活冷冷清清,现在可是如火如荼啊。”说起社区文化生活的变化,居民们特别感谢社区志愿服务队。在赵海清等志愿者的带动下,他们不仅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文化活动,还在志愿者们的“牵线搭桥”下组建了锣鼓队、龙灯队、书画协会、戏曲协会等1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参与的居民有上千人,年平均活动次数超100次。“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居民文化生活更丰富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还方便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何乐而不为呢。”社区党总支书记宗和强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几天还有人前来要求扩建活动场地呢。
爱心,让服务汇聚能量
【点击】9月9日,在新庄街道新庄社区见到陈娜时,她显得特别兴奋。就在不久前,一直为学费担心的她,在社区的帮助下,终于顺利踏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丁山校区的大门,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校园生活。“多亏了陈书记的帮忙,是他帮助我实现了梦想!”陈娜感激地说。
陈娜口中的“陈书记”是新庄社区“一米阳光”助学服务社的成员陈建元。陈建元自去年底了解到陈娜的家庭困难后,主动与她家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上门和她患病的父亲谈心。今年暑期,他还将陈娜安排到自己的企业里勤工俭学,并主动承担了她新学期的部分学费。和陈建元一样,“一米阳光”服务社的9名党员始终致力于爱心事业,他们利用各自的特长,在社区内开展暑期教育学习、结对助学、公益宣传等活动,为社区中小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我也乐在其中。”退休教师老党员史邦勋虽然已经79岁高龄,却仍心系学生,在今年连续的高温天下,也坚持参与社区的各项暑期教育活动。当然,除了中小学生,志愿者们还逐渐把关注的目光延伸到社区低保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通过定期走访困难群众、签订结对帮扶责任书等方式,将爱汇聚成暖暖春阳,温暖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郑钊 云芳)
坚持,让服务成为习惯
【点击】9月12日上午,家住宜城茶东新村的裴尚昀又一次等来了老朋友吴亚珍。这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退休护士,自2011年加入宜城街道茶东社区党员先锋·阳光便民服务社,就承担起帮社区居民义务量血压的活计,见老裴腿脚有些不便,她就坚持每周四主动上门,风雨无阻。“她量得准,人又好,我很放心。”面对老人的夸奖,吴亚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出门时还不忘叮嘱老人要适量运动、饮食清淡。
在茶东社区,一些居民家中还保存着便民服务卡,服务项目、时间等内容一目了然。这张小卡片是2008年党员先锋·阳光便民服务社成立之初发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团、体验服务。之后,随着服务人群的扩展和项目的增加,来不及更新换代的小卡片渐渐被遗忘了。不过,便民服务社已是无人不知,每月10日、20日、30日的固定服务日期也成为社区居民期待的日子。这几天,要想处理量血压、磨刀、修鞋、理发等生活琐事,在茶东新村1号门边的空地前都能找到帮手。“服务他人让我特别有成就感。”67岁的徐炳生是自学的磨刀能手,有时参加服务后的第二天胳膊酸得都抬不起来,却仍乐此不疲。和他一样,服务社的近30名退休党员和志愿者将便民当成了习惯和乐趣,五年多来,他们已累计服务居民近20000人次。
贴心,让服务充满温馨
【点击】家住宜城民主社区大人巷9幢的老党员戴秀英是“敲门大姐”中的一员,平时负责服务对面楼的刘永根和其他4户空巢、独居老人。和过去的500多个日子一样,9月15日,戴秀英早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家阳台上瞅瞅,待看见老刘的身影,再喊上两句,才放心去干活。原来,老刘夫妻俩一个耳朵不灵,一个腿脚不便,敲门时常不管用。为此,戴秀英就想出了这种“阳台对话”的特殊方式。
“身体还好吗?”“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每天早晨,伴随着“咚咚”的敲门声,宜城街道民主社区208户空巢、独居老人的家门口都会上演这样的“温馨一幕”。亲切的敲门声,敲开了老人的心扉,一句句关切的问候,温暖着老人的心灵。2010年底,民主社区成立幸福互助社,56名在职、在册党员带领社区居民组建了七支服务队。其中,“敲门大姐”由社区内的居民小组长、退休教师等老年党员志愿者组成,每天用敲门的形式,定时“家访”,及时掌握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渐渐地,她们甚至成了老人们的念想,每当叩开对方的家门,总会感受到迎候亲人般的热情。而在“敲门大姐”的后面,是助修、助餐、助医、助疗、助学、助乐等六支队伍作为坚强的“后盾”,服务内容不仅涉及生活琐事,还包括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贴心的服务,让幸福互助社真正成了传递平安幸福的平台。
热情,让服务彰显活力
【点击】9月12日上午,党员赵海清和往常一样来到官林镇官林社区服务中心“上班”。今年65岁的他原是官林镇文化站站长,曾在文化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编、导、演样样在行。退休后的赵海清曾一度担心晚年生活太过枯燥,但自从党员志愿服务社团——百分百志愿服务队组建之后,作为文体活动小分队负责人的他又找到了“新阵地”。“组织表演、编排节目、传授才艺,我的退休生活精彩着呢!”
如今的官林社区里,清晨有人舞剑,下午有人读书,傍晚有人跳舞,处处彰显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前官林社区的文化生活冷冷清清,现在可是如火如荼啊。”说起社区文化生活的变化,居民们特别感谢社区志愿服务队。在赵海清等志愿者的带动下,他们不仅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文化活动,还在志愿者们的“牵线搭桥”下组建了锣鼓队、龙灯队、书画协会、戏曲协会等1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参与的居民有上千人,年平均活动次数超100次。“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居民文化生活更丰富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还方便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何乐而不为呢。”社区党总支书记宗和强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几天还有人前来要求扩建活动场地呢。
爱心,让服务汇聚能量
【点击】9月9日,在新庄街道新庄社区见到陈娜时,她显得特别兴奋。就在不久前,一直为学费担心的她,在社区的帮助下,终于顺利踏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丁山校区的大门,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校园生活。“多亏了陈书记的帮忙,是他帮助我实现了梦想!”陈娜感激地说。
陈娜口中的“陈书记”是新庄社区“一米阳光”助学服务社的成员陈建元。陈建元自去年底了解到陈娜的家庭困难后,主动与她家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上门和她患病的父亲谈心。今年暑期,他还将陈娜安排到自己的企业里勤工俭学,并主动承担了她新学期的部分学费。和陈建元一样,“一米阳光”服务社的9名党员始终致力于爱心事业,他们利用各自的特长,在社区内开展暑期教育学习、结对助学、公益宣传等活动,为社区中小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我也乐在其中。”退休教师老党员史邦勋虽然已经79岁高龄,却仍心系学生,在今年连续的高温天下,也坚持参与社区的各项暑期教育活动。当然,除了中小学生,志愿者们还逐渐把关注的目光延伸到社区低保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通过定期走访困难群众、签订结对帮扶责任书等方式,将爱汇聚成暖暖春阳,温暖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郑钊 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