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宜兴来说,文化更是彰显特色、决胜未来的一大优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宜兴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敢闯、敢试,着力打造文化建设的“宜兴样本”,不断彰显宜兴独特的文化魅力,加快提升未来发展的竞争实力。
激活源泉 创新托举文化瑰梦
加快标准、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力量不断参与到文化领域,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观念和机制的转变……自2011年宜兴首次把“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综合体系”纳入《宜兴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来,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来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激活了文化强市的源泉,从上到下的政府推力和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加速汇聚,掀起了文化宜兴建设新高潮,托举起宜兴人的文化瑰梦。
新政策激发新干劲。丁建惠是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虽已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二十多年,但这两年她的干劲却越来越足。“市里年年都出台推动文化发展的激励政策,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大家的干劲自然足!”
上月底,丁建惠收到了2014年《中共宜兴市委、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各镇(园区、街道)新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符合相关条件,经考核确认,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助;对新建农村数字影院,实际投资额500万元(不含土地征用费)以上的,建成营运后,按投资额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限额20万元)……翻看其中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激励新政,这位资深的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奋。
首次成立文化宜兴建设领导小组,连续出台《关于宜兴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意见》等7个政策文件;以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市、镇、村三级联动,改、建、用并举,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2011年以来,宜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雷”就不断响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也前所未有。
作为这些政策的实践者,丁建惠真实地看到了新政释放的红利:各类扶持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镇(园区、街道)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点燃了基层文艺创作热情。目前,西渚镇、环科园、芳桥街道等地的一大批文化中心启动建设,全市村(社区)文化服务标准化提升工程也全面启动,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陶都百姓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现实。
新机制增添新力量。4月28日,2014徐悲鸿艺术节在徐悲鸿雕塑广场开幕,引来了海内外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开幕当天,由江苏省宜兴市泽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办的宜兴徐悲鸿艺术馆也揭开了“面纱”。在宜兴,民间力量办艺术场馆、参与全市性的重大节庆活动,市泽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并非首家,也非个例。2012年,宜兴出台了《市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宜兴民办博物馆(收藏馆、艺术馆)建设的意见》,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与此同时,宜兴市通过奖励和扶持政策的杠杆效应,确保了这些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便利、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在利好政策的激励下,吴冠中艺术馆、城市美术馆等民间场馆雨后春笋般崛起,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承担起公益性服务职能。江南明清家具艺术馆、宜兴文博园、宜兴古陶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也按照民办公享的模式有序推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民间资本开办的书画类艺术场馆就有50多家。这些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犹如新鲜的血液,成为宜兴文化强市的一支生力军。
新理念开辟新天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但前几年,像市锡剧团等很多单位 “吃不饱”、没活力。为打破僵局,宜兴按照供需对接原则,以绩效考核作为“指挥棒”,引导他们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市文化馆开展“三免服务”,派业务人员分赴全市各地蹲点,提供免费的文艺辅导服务,开设音乐、戏剧等类别的免费培训,小剧场全年无休免费开放;市图书馆通过举办开展“书香宜兴”读书节、“阅读达人”评选等系列创新型读书活动,人气指数显著提升,去年实现流通人次244564人,新增注册读者3085个……创新的运行机制和观念让文化资源释放出新的活力,更让广大市民享受到了优质的文化服务。
打响品牌 秀出靓丽的城市名片 精彩纷呈的2014江苏·宜兴餐博会于9月22日精美落幕。餐博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展示“宜帮菜”的一个重要舞台。每届活动都吸引广大餐饮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市民的热捧,各类乡土小吃不仅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宜兴味道”,勾起了很多市民儿时的记忆,也成为自素博会后,陶都宜兴培育本地名菜、名点,助推地方餐饮文化发展的又一品牌。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进程中,宜兴自觉担当起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的重任,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呈现出传统文化品牌持久弥新,新兴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的喜人态势,秀出一张张彰显宜兴城市特质、提升城市精神的靓丽名片。
去年10月8日,“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展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该展览作为“陶都风·宝岛情”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台湾紫砂爱好者和收藏家,并在岛内刮起一股“紫砂旋风”。风风火火的“陶都风”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成为宜兴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宜兴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陶文化是宜兴最鲜明的城市特质、最独特的文化元素。近年来,宜兴不仅致力于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还将陶瓷产业作为“城市名片”精心打造。“陶都风”是宜兴对外宣传、推介宜兴的重要窗口,每届“陶都风”活动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市陶协专门组织对参展作品进行严格选择,力求通过作品精美的艺术形态,凸现宜兴的厚重文脉和高超的陶瓷技艺水平。在彰显陶都元素“金字招牌”过程中,广大陶瓷企业和民间机构也积极身体力行。中超电缆注资1亿元,成立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建立一个紫砂产业文化传播与商业流通的载体。紫泥公社以紫砂为媒,通过参与和组织系列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让全国文艺界人士更多地走近紫砂、了解紫砂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留给宜兴后人丰厚的人文资源。为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优势,放大优势效应,提升地方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宜兴在兴建文艺名人馆、修缮名人故居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和推广模式,创办了“中国宜兴教授网”,编辑出版《名人笔下的宜兴》(续编)、《陶醉宜兴》等书籍,加大历史名人宣传力度,激发市民爱乡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把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和保护,独具慧心地纳入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中。高塍镇在对望湖楼修复、状元公墓等历史遗迹的整合过程中,不仅挖掘状元文化,还配套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状元公园所在地亳村的面貌为之一新。芳桥街道通过提炼周处“忠孝”的精神内涵,打造阳山康体公园、岱华山忠孝文化园,不仅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场所,也为年轻人敬老爱老提供宣传平台。
一系列书画交流展的成功举办,也奠定了宜兴是著名“书画之乡”的基础。今年成功举办的“徐悲鸿艺术节”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艺术家的参与,成为宜兴又一文化特色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今年4月24日晚,市第十三届“新风颂”文艺会演在市人民剧院落下帷幕。92个节目、1500余名演职人员,为舞台类演出创下了三项历史之最。作为宜兴群众文化的一项品牌活动,“新风颂”文艺会演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成功举办过十二届,成为丰富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品牌。
近年来,宜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供给能力,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家园。从“观蝶节”到“戏苑百家”走进宜兴,从荆溪之夏”广场文艺活动到文化区域互动……宜兴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一年四季都贯穿着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事。2011年启动的“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对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的宜兴市“荆溪之夏”广场文艺晚会进行全新突破,全面调动各镇、街道文化资源,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载体。近年来,文化区域互动共演出节目2000余个,演职人员2万多人,演出遍及近200个村、社区广场,惠及群众30多万。
薪火相传 建设富有特色的魅力城市 继丁蜀古南街修缮保护后,悉心打造的周铁老街区成为古城保护的又一亮点之作,周铁镇成功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紫砂陶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遗推荐名单;自南京中山陵之后,宜兴陶瓷博物馆成为全省第二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1年宜兴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殊荣后,没有躺倒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十二五”文化建设工程的开篇之作,切实承担起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的历史重担,全力把历史文化这一过去留给现在的礼物献给未来,打造魅力独具的城市。
地处丁蜀镇核心地段的蜀山古南街,商业开发“钱景”无限,但这里还有另一重身份--宜兴7000年制陶史的重要节点、紫砂壶的诞生地。几年前古南街东南一地块完成拆迁后进入拍卖阶段,多家开发商表现出浓厚兴趣。这里一旦被开发成商业用房,可以获得几个亿的财政收入,但将与古街风貌形成强烈反差。经过通盘考虑后,宜兴最终作出决定:终止拍卖,将该地块建成古南街风貌配套区。
在宜兴,全市上下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待历史文化遗存,创新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近年来,宜兴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扎实开展名镇、名村、名馆、名居、名址挖掘和保护工程,各地也相继启动了多个文物点的修缮工程。万石镇着眼文化强镇建设,修缮开放闵惠芬旧居,建成闵惠芬文化广场;芳桥街道对周培源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实施一体化管理。在去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全市又有3处文物点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宜兴的国保单位数量由原先的3处8个点增加到6处11个点。散落在民间的历史遗存,成为宜兴文化建设的璀璨的盆景。
最近,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遗推荐名单,让宜兴均陶堆花技艺传承人李守才很激动。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骄傲地说:“我的学生中已有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4名工艺美术师……”近年来,在陶艺传承中,越来越多的陶艺工作者在坚持传统的同时,摒弃了“师门”偏见,对学生“倾囊相授”。
放眼宜兴,这座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因其采取多样性的保护方式,一批重量级“老宝贝”正散发出时代的光华。近年来,宜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组织百余人,对全市散存在民间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全面普查,编写《宜兴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共计11册,达200多万字。建立起多梯队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支持他们发展各自项目的同时,还鼓励和督促他们培养新的传承人,逐步建立起传承人指标体系和传承谱系,加快构建高效、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机制。同时,宜兴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力度,整理出版《古韵流芳》专辑,并且寓非遗主题宣传于各种文艺活动,组建了张渚镇男欢女嬉、官林镇盾牌舞、新街猴棍、徐舍镇车水号子等民间艺术队52支。这些民间艺术队参与文化旅游、广场文化等活动,在传承发展中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陈丽 赵辉 陈娇)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