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宜兴 老有所为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在宜城街道谈家干社区前渚新村,只要提起头发花白、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芮凤梅,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初中数学的“金牌”教师、民工子弟的“社会奶奶”。

       提起晚年生活,不少人眼前总会闪现这样的画面: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深居简出。然而,在宜兴,有这样一群老人,以“工作退了,职务退了,思想不能退”的状态,活跃在城乡、服务着社会,用行动践行“人老心红、老有所为”的精神,把快乐的种子播撒到陶都大地,让晚年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
       真情关爱下一代
       【镜头实录】在宜城街道谈家干社区前渚新村,只要提起头发花白、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芮凤梅,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初中数学的“金牌”教师、民工子弟的“社会奶奶”。
       1995年,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芮凤梅,看到双休日特别是寒暑假期间,许多学生的校外活动时间、范围大大增加,逐渐形成了学校管不到、家庭管不住或无人管、社会难控制的特殊现象,于是她就思考着是否可以利用寒暑假办家庭辅导班,既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又解除家长后顾之忧。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和学校、村委会的支持。1998年,芮凤梅的家庭辅导站正式成立。每期集中辅导20天,每期学生20人左右,其中外来民工子弟约占四分之三,其他常年个别辅导或电话辅导的学生多达150人次,最早接受辅导的学生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对于芮老师,他们内心都充满感激。芮凤梅坚持14年的义务辅导,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她还因此获得市“优秀老园丁”等称号。
       【新闻纵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市,有一大批像芮凤梅一样的离退休人员,他们“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满腔热情地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自1992年市关工委成立以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组织网络日益健全,已覆盖全市各镇、园区、街道、市级机关有关部门、村社区、中小学校和骨干民营企业,常年参与工作的老人有5200多人,志愿者多达2.2万人。这些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心尽力,无私奉献,忙碌的身影遍及城乡,在配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推进校外教育辅导阵地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职工子弟健康成长、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四帮一”教育实践活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六个一”系列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品牌,成为无锡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亮点。
       用心开创工作新局面
       【镜头实录】每天到村里去了解情况,每周上门拜访一次空巢老人,每逢节日还给特殊困难老人送去慰问,村里发生任何有关老人的事情,他总会第一时间知晓……他就是宜城街道南园村老年协会会长赵九保,南园村所有老年人的“知心人”。
       今年已经72岁的赵九保,担任南园村老年协会会长已有多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园村村民,他熟悉并热爱着这片土地,更真切地关心着村里众多和他一样的老年朋友。村里有多少老人、其中多少人的家庭生活有困难、有多少适合老人活动的室内外场地、哪家的老人现在有什么烦恼……赵九保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现下正是老赵忙的时候,总结一年工作、制订来年计划,虽然忙碌,但他的脸上却浮现出满足的笑容。“以前做老年人工作没有目标、没有思路,只觉得跟着村里做好服务就行。现在不一样了,市老年协会成立后,我们基层协会的工作更加规范,各项工作也都计划有序、记录在册,我们做起事情来更有底气和主心骨了!”
       【新闻纵深】据预测,至“十二五”期末,全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约为27万,占总人口数的25%。做好老龄工作已被市委、市政府摆上了重要位置。   
       “只有老人才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鼓励和引导大批身体好、责任心强的老年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工作中,对于更好地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2010年,由市广大老年人和老年组织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市老年协会成立。从此,这个全市老年人自己的“乐园”,充分发挥其分布广泛、人员众多、机制灵活的特点,紧紧围绕反映老年人诉求、维护老年人权益、为老年人服务三大职能,在完善组织构架、制定工作制度、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为老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开展的“大走访、大弘扬”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倾听了老人诉求、解决了实际困难、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银发人才”独特优势日益显现。
       幸福互助温暖人心
       【镜头实录】张锦秀,宜城街道民主社区30位“敲门大姐”志愿者中的一员,结对8名孤寡老人。每天,张锦秀都会用敲门问候的方式探访老人,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发现困难及时帮助。老人家中出现漏水,请人来维修;老人不做午饭,上门送快餐;老人行动不便,就帮着买菜、购物。每位受助者都有一张联系卡,卡上有张锦秀的照片、联系电话。有时,张锦秀还陪老人散步聊天。时间一长,她就与这些老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亲戚”。
       民主社区负责人说,“敲门问候”这个想法源于一个意外。2011年有位孤寡老太两天未出家门,邻居察觉后,立即向社区汇报。在民警帮助下,大家破门而入,发现老太已昏倒在门前。经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原来,她突然感到心慌头晕,想出门求助,却力不从心倒在门口。由此,社区决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每天向独居和空巢老人送上“温馨一问”。得知这个消息后,社区里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都踊跃报名。于是,“敲门大姐”服务队便自发成立了,30多名志愿者结对200多户空巢、独居老人,为他们送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问候。
       【新闻纵深】民主社区的“敲门大姐”服务队,只是我市老年人在互助、互帮、互学中快乐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随着城市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孤独、寂寞、病痛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他们,不少社区就利用老年人之间容易沟通的特点,组织低龄、健康、有爱心、有一技之长的老人,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服务方式,与高龄空巢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心理抚慰、应急救助、身体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服务,使空巢老人“空”而不“独”,深切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村、社区已结对帮扶近3000对。“以老助老”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认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老年人的个体作用,让老年人产生了服务社会、贡献力量的自豪感。
       记者手记
       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倡导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建设、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意义重大。“八十不算老,七十满街跑”,在我市有许多老同志,他们虽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依然十分关心宜兴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依然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他们有的参与修编市志,有的参与文化建设,有的热心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的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认真研究老年人群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来分析、研究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用创新的精神拓展老龄工作领域,采取新的举措处理老年群体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便利和条件。   (耿蕾 胡默/文 翟霄帆/摄)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