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宜兴紫砂发源地之一的金沙寺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在陶都宜兴,前墅龙窑、蜀山古南街及黄龙山矿业遗址等,都被各地紫砂文化爱好者奉为紫砂文化金粉之地。事实上,宜兴金沙寺遗址更应当列入其中。。在《阳羡茗壶系》之创始篇有这样的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相传原为唐相陆希声避乱隐居时,所筑别墅,称陆相山房,后改为禅寺。宋熙宁三年(1070)赐额寿圣金沙。后改为广福金沙。这位金沙寺僧,

在陶都宜兴,前墅龙窑、蜀山古南街及黄龙山矿业遗址等,都被各地紫砂文化爱好者奉为紫砂文化金粉之地。事实上,宜兴金沙寺遗址更应当列入其中。。在《阳羡茗壶系》之"创始"篇有这样的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相传原为唐相陆希声避乱隐居时,所筑别墅,称"陆相山房",后改为禅寺。宋熙宁三年(1070)赐额"寿圣金沙"。后改为"广福金沙"。这位"金沙寺僧",创制了紫砂壶造福于民,虽未留下姓名法号,"陶家"仍口口相传其事迹。从上面简略叙述中,这位僧人品行高尚、平易近人。"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他是总结了窑场陶工的制壶经验而加以提高:在原料上"抟其细土,加以澄练";在成型上"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在烧成上"附陶穴烧成"。也许金沙寺僧造壶的目的只是为了饮茶自用,但因为他制的壶不同一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遂传用"。金沙寺僧创制、推广紫砂壶功不可没。现在紫砂业界,都把供春奉为"陶壶鼻祖",但供春的制壶技艺,是主人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予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即是向金沙寺僧学来的。追根溯源,创始之功应归无名英雄"金沙寺僧",也可以说,佛教人士在紫砂壶的创始中起到极大的作用。清《阳羡名陶录》的作者吴骞,不但把金沙寺僧列在紫砂"家溯篇"之首,还撰诗云:"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此日蜀冈千万穴,别传薪穴祀眉山。"

笔者九香的湖父友人说金沙寺所在的寺山已被石矿老板开采毁坏,当年寺山山顶还有个日军碉堡,也一起在炸山时毁掉了,尽管当地目前尚无恢复金沙寺的计划,但近年来各地壶迷壶友前往金沙寺遗址"朝圣"大有人在。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