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高地托起产业高地 宜兴环科园打响人才战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本站南京8月29日电(张本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林宣雄近日再次回到家乡宜兴,管理自己在宜兴创办的企业。作为一名国家级环保专家,林宣雄教授在环保物联网领域研究颇深,因此被入选宜兴科教名人馆。像林宣雄这样被吸引回宜兴的顶尖人才还有很多。近年来,宜兴环科园秉承“产业引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理念,依托宜兴环保拥有40年历史的丰厚积淀,积极探索育人用人的新模式新机制,以高端人才引领环保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构建人才高地、引领技术高地、汇聚资本高地、打造产业高地”的环保产业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孵化园等载体和平台成为吸引

本站南京8月29日电(张本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林宣雄近日再次回到家乡宜兴,管理自己在宜兴创办的企业。作为一名国家级环保专家,林宣雄教授在环保物联网领域研究颇深,因此被入选宜兴科教名人馆。

像林宣雄这样被吸引回宜兴的顶尖人才还有很多。近年来,宜兴环科园秉承“产业引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理念,依托宜兴环保拥有40年历史的丰厚积淀,积极探索育人用人的新模式新机制,以高端人才引领环保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构建人才高地、引领技术高地、汇聚资本高地、打造产业高地”的环保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科技孵化园等载体和平台成为吸引人才的基地。

完善载体平台建设“筑巢引凤”

栽得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近年来,宜兴环科园完善载体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采取规划先行、园区引导、多元投入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200多万平方米的各类功能性载体,构建了设计、研发、孵化、检测、培训、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园区投资建设的环保科技大厦、科技孵化园、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公寓、大学科技园等六大功能性载体已经建成投用。

江苏鹏鹞环境工程设计院、南京大学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宜兴生态土研究中心、湖北理工学院宜兴工程学院、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中心、宜正环保电商平台等一批科创型平台建成投用。未来概念水厂、环保论坛会展中心、青梅园环保谷等一批功能性载体正在规划建设中。

宜兴环保科技创业中心、卓易软件园、宜兴留创园等4家国家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业入驻孵化,引进“双高”人才、“省双创”人才2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上百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名,“陶都英才”企业8家, “530”企业15家,创建“千人计划”工作站2家。

近年来,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示范基地等10多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园区。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长久会址落户宜兴,连续举办2届,取得了良好反响和明显成效。江苏省内唯一的环保领域专业研究院--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园区,完成了科技部环保数据库建设、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图解的编制,成为环保部、科技部的决策智囊。

环保部还将宜兴环科园国际化战略列入东盟战略框架体系,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东盟官员环保培训基地等落户环科园,举办了中日韩环保技术、未来概念水厂等一系列技术交流合作会,形成了专家院士不断、国际技术交流频繁的盛况。

原国际水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格雷·戴格建立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开展院校及国际合作战略揽人才

宜兴环科园瞄准全国环保学科优势明显、科创资源丰富的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环科院、清华、南大、哈工大、南农大、西安交大等,全面加强政产学研对接战略合作。园区和国内外所有以环保见长的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吸引了清华钱易、哈工大任南琪、南大张全兴等一批院士级专家,汇聚了城市水资源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马放、南大环境学院任洪强教授、西安交大林宣雄教授、中科院武汉土壤所薛强研究员等一批领军型人物。建成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一环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15家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上千名、高校研究团队100多个。

环科园还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招引全球才智。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顺应国际先进清洁技术转移的新趋势,专门成立了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个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建设了2万平米国际环保展示中心,和芬兰拉赫蒂商务科学园、韩国仁川科技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等结为友好园区。积极参加慕尼黑国际环保展等展会,每年开展中韩、中日、中欧等跨国技术交流30多批次,成功引进国际先进清洁环保技术上百项,成为了引进国际环保技术和人才的“桥头堡”。与原国际水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格雷·戴格合作建立了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同时,环科园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向海外引技术、引人才。凌志环保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江华集团与以色列魏茨曼研究院、博大环保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菲力环保和韩国韩巴大学等采用股权合作、现金购买、组建联合研究院等形式,集聚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专家。

宜兴建成一批环保人才培训机构。

实施“682”创业计划,引进新人才新技术

宜兴环科园通过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企业抚育体系,用6年时间,引进培育80家由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领衔创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家包括大学生创业在内的大众创业项目,引领新兴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

依托园区建设国家级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和1700多家环保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能调配组织高端要素、具有较强产业化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实施期内,计划引进面向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以上,其中引进有重大产业技术突破的创新团队1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团队50个以上,重点培育“人才强企”示范企业10家以上。

宜兴环科园启动“环保精英”全球招聘计划,面向全球招聘环保产业中急需的研发专业人才、投融资专业人才、国际法务专业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专业人才和企业实用型人才,既为各类人才集聚建立通道,也为扩大宜兴环保产业影响力建立平台。力争每年面向全球引进各类环保专业人才200名以上。

人才既“请进来”,同时也要自主培育。环科园在创办湖北理工宜兴工程学院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清华、浙大、南大、哈工大、同济等高校,建设宜兴环保联合大学,建成全国环保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宜兴环科园通过引进新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型团队和公司,推动宜兴环保从“低小散”迈向“高精尖”,从单一水处理向气、声、固、仪和资源利用全方位拓展。中科院武汉土壤所薛强研究员成立了从事土壤修复的中宜生态土研究院。西安交大林宣雄教授成立的新长天物联网,在山东胶州建立了全国首个排污权交易中心示范工程,总投资8900万元,面向全国发布了环境综合指数(ECI)。艾特克、利保等企业与国企、央企、环保上市公司合作,在借力发展中谋求做强做优。江华、凌泰、宜刚等一批环保企业采用股权收购、技术买断等形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欧亚华都、凌志、碧诺等企业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海外办事处或技术公司。北控水务、中节能、百事德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环保企业先后落户,投资16亿元的中节能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20亿元的北投装备产业园启动建设,中韩大邱环保产业基地、中新水处理国际创新园等一批环保专业园中园筹建中,大大提升了宜兴环保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环科园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创新配套服务机制,推动产业高端化

人才引进来,还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来为创新创业“护航”。宜兴环科园用好无锡“东方硅谷”和宜兴“陶都英才”政策,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关于科技企业入驻孵化器的管理办法》、《环科园高层次人才入住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等措施,尤其是面向紧缺人才、领军人物采用“一事一议”,派专人定向服务,实现“一对一”全流程跟进。

针对创业企业、轻资产公司融资难问题,出资3000万元设立了投资担保基金,引进了华软、赛伯乐、中植等多家产业基金。联合进出口行成立“百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基金,扶持有特色的潜力型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目前,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扶持企业25家。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室、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巡回法庭等,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了一个尊重知识、服务人才的保障体系。

“环境医院”是环科园改变新常态下环保产业组织形式的主抓手,也是集聚国内外环保专家人才的重要平台。以宜兴环保产业集团为龙头,整合国内外优质环保技术、企业、人才和资本,以PPP 及第三方环境服务为模式,打造覆盖环保全领域、全产业链的一站式综合环境服务商,引领宜兴环保产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发展。“环境医院”目前正积极谋划“走出去”,在昆明、哈尔滨、成都、山东乳山等地建分院,打响“环境医院”品牌。

环科园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是尝试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首个案例。围绕研究院成立对应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专家团队以技术成果入股占51%,园区现金出资占49%。在此基础上,发挥本土企业的市场和资金优势,组建“一品一所一公司”--围绕一个专有技术,成立一个专业研究所,对应组建一个专业公司,着力培育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实施一年,“哈宜”就注册了7家在各自细分领域有领先优势的技术公司,承担10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15项专利,承接29项工程,签署项目合同额超过1亿元。在当年的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成为示范案例。

随后,组建了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等10多个新型合作体,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模式,数十项技术实现转化。通过这样的机制,解决了产学研落地的问题,加快了“体制输血”到“机制造血”的进程。加上“科学家+实业家”“本土企业+530项目”“技术+资本”“民企+央企”等模式,成为宜兴环科园吸引高端人才的一大关键因素。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