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江苏宜兴化工重镇蝶变生态城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而在整个宜兴,以关停高污染企业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力度更大。据宜兴市环保局党委书记谢伯军介绍,太湖水危机之后,宜兴累积关停1,400多家化工、建材等高污染企业,投入近300亿元用于修复生态,光是太湖治污,至今累计投入了90多亿元。在2013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评比中,宜兴位列第...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杨明奇、赵勇 宜兴报道)长期以来,江苏宜兴被冠以「化工之乡」称谓,伴随这个美誉而来的却是无尽的污染。然而近年来,宜兴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惊喜地发现,水又清了、山又绿了、空气又变清新了,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宜兴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懈推进和深入改革。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之后,宜兴更是加大改革的力度,全力推行高标准「民生环保」、运行官员选拔环保一票否决制、设立强势的环境监察局等制度创新,累积关停1,400多家高污染工厂......宜兴这个曾经的化工之乡,已经蝶变成一座宜居宜商的生态之城。

牺牲生态环境换经济增长,曾经是内地众多城市发展经济的潜规则。GDP上去了、生态环境没了,这已成为很多地方正在品尝的苦果。而在江苏宜兴,生态文明优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现实。 如今的宜兴人,最乐于向外地人推荐的已经不是紫砂,而是他们优良的人居环境。

太湖鱼虾「由臭变鲜」

从宜兴市区往东北几十公里,是位于太湖之滨的周铁镇,居民陈利琴刚刚在菜场买完菜:一斤太湖白虾,几条鲫鱼,几把南瓜藤。陈利琴说,这些都是她女儿从小吃到大的菜,「孩子在上海念大学,一阵子不吃就想得慌」。这些如今很平常的美味,以前却是奢侈的,「那时候化工厂多,污染重,近湖的鱼虾都有塑料味,不敢吃,本地种的菜也有怪味。那时候我到菜场买菜,虾都要放在嘴里先咬一下的,鱼就要剥开鱼鳃闻闻有没有味道。」说起以前买菜时的那种提心吊胆,陈利琴至今印象深刻,「现在好了,鱼虾都没问题了。要不是现在能吃这些菜,孩子估计还不会回来得这么勤呢」,陈利琴笑说。

周铁,这座离太湖不足一公里的小镇,最高峰时密集分布300多家化工厂。2007年,太湖蓝藻水危机事件爆发后,周铁忍痛转型,大量关停化工企业。据周铁镇副镇长杨卓云介绍,如今,周铁只剩了40多家化工厂,化工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比例从最高峰时的近90%降到30%左右。大量关停化工企业让生态环境得以修复,2013年,这个曾经的化工重镇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

累积关停千四高污厂

而在整个宜兴,以关停高污染企业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力度更大。据宜兴市环保局党委书记谢伯军介绍,太湖水危机之后,宜兴累积关停1,400多家化工、建材等高污染企业,投入近300亿元用于修复生态,光是太湖治污,至今累计投入了90多亿元。在2013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评比中,宜兴位列第一,环保产业和高端制造则成为了宜兴新的工业支柱。

率先提出「民生环保」

据了解,宜兴在内地率先提出「民生环保」的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宜兴的「民生环保」之路越走越清晰。用宜兴市委书记王中书的话说,「民生环保」是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环保,是生活中随时可以感受得到的环保。与一般的环保工作都有一系列指标体系来判断不同,「民生环保」工作做得好不好,唯一指标就是老百姓的感受。「只要老百姓觉得不舒服,就是民生环保要解决的问题」,王中书说,当前宜兴环保部门正在实践中总结「民生环保」的经验,希望让民生环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条理化,也希望为今后环保执法标准的提高提供鲜活的「宜兴经验」。

据悉,当前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局有72名环保执法人员,下设8个分局,这种执法力量的配备,在全国县级市里面是最强的。 与环境监察局高标配备相对应的,是宜兴环保局在环境保护上的强势话语权,最为明显的,是宜兴推行的「官员选拔环保一票否决制」,要选拔一个官员,环保局必须列席,对这位官员的环保工作作出评价,如果环保工作不达标,选拔就会被一票否决。此外,在项目建设上,宜兴环保局也有说一不二的话语权。

2013年,宜兴旅游总收入达162.2亿元,成为内地排名靠前的旅游竞争力城市。悉心保护的青山秀水,终于让宜兴人尝到了甜头。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