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好幕布、摆好电影放映机、调好胶卷……这一系列动作,徐小叶这位普通农民在40年间已重复了无数次。徐小叶是我市张渚镇善卷村一名已经退休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他用整整4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什么叫敬业。
今年68岁的徐小叶和很多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农民一样,有着一段吃不饱、穿不暖但心存期盼的童年经历。那时,徐小叶唯一的期盼就是每月中旬收到上海姑妈寄给他的电影报刊,从《护士日记》到《青春之歌》,这些电影画报充实着这位贫困少年的心灵。从那时起徐小叶就爱上了电影,并发誓要当“放电影”的人。但现实是残酷的,为了糊口,徐小叶只能把当放映员的梦想深深埋在心里,好好干农活。直到1976年,当时的善卷组建了农村电影放映队,徐小叶有幸成了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儿时的梦想终于成真,并且一干就是40年。40年来,他往返于镇里的各个村,累计为村民放映近3000场电影,最多的时候每年放250多场,总行程达1万多公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善卷,交通十分落后,徐小叶每次出去放映都得挑着80多斤的放映设备和胶片影带盒,在崎岖的泥路上徒步跋涉,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自带的水,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那时候晚上看电影的人可多了,只要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电影,再苦都值。”这样的夜晚让徐小叶甘之如饴。1984年的一天,徐小叶放完电影回家,却在半路遇到了两个“生面孔”,对方想抢放映机,并持刀威胁徐小叶。当听到动静的村民闻讯赶到并制服歹徒时,徐小叶的腰部已挨了两刀,躺在了血泊中,身下是完好无损的放映机。回想此事,老徐说:“放映机是我的宝贝,比我的命还重要。”徐小叶工作辛苦,报酬却很低,1976年他开始放映时,每个月只有不到20元的报酬,过了十年,也还不到70元。因此,徐小叶年过40都没娶到媳妇,家里人都劝他改行,可在徐小叶看来,放电影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一种情结,改行是绝对不可能的。
后来,随着电视机、影碟机的普及,电影市场一度步入低谷,电影放映员也变得可有可无。再后来,中国电影市场又逐步回暖,但随着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镇电影院条件的改善,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员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也很少有人愿意再从事这份工作。但徐小叶即便退休了,也仍坚持和自己的“老伙伴”——放映机随时待命,即便一年只放映一场。“只要村里有一个人看,我就放。下辈子我还想干这行呢!”如今徐小叶的观众多是村里那些调皮的孩童,但只要孩子们想看,平时病恹恹的徐小叶立马来了劲,娴熟地搭起幕布、架起机器……这个时候,徐小叶也仿佛回到了自己那个充满电影梦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