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古龙窑座落在陶都丁蜀前墅村村落之中,离太湖三里路,距蜀山二里路程,烧制陶器、紫砂器已有八百年历史(同济考古测定)八百年间窑火从未间段,元朝以日用陶器水缸、水罐、米缸为主,进入明代中后期,紫砂从陶器中脱离出来成为泡茶之佳品。龙窑就成为烧制紫砂器的窑炉,原来解放前墅村有龙窑三座,丁蜀镇有六十几座龙窑,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期,龙窑退出历史舞台,95%被拆除,陶都现存龙窑三座,一座在陶都博物馆后面,供参观研究是一座模型窑,钧陶厂黄龙山南边有一座大龙窑(原来烧制陶件大器),已经停烧五十年,前墅古龙窑是现存唯一一座在烧制的活龙窑。
龙窑以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前墅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窑体未用一块耐火砖,全部采用天然材料,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头北尾南,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外壁敷以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48米,长72个烧柴火用鳞孔。西侧设窑门5个,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 架及小板瓦。该龙窑全长达43.4米,头低尾高,令人称奇的是,龙头下面还有一潭深水,传说此水供龙饮用,常年不竭,只有在烧窑前根据需要才把它抽干。窑内成龙背拱形,烧制时用焦煤点火,窑身用松枝、竹编焖烧三天、每逢过年、冬至都要拜祭窑神,龙窑边有火神庙,香火旺盛,东南角为生产车间,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是陶都宜兴优美风景之一,现在国家级保护文物,为宜兴制陶史,宜兴紫砂历史的见证。

2012年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陶都宜兴众多古窑址中,位于丁蜀镇的前墅龙窑,最初创烧于明代,是宜兴地区目前保存下来的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一座龙窑。来到前墅发现这座已接近600岁的老龙窑简直就像一座飞龙一样的大古董。

据已在龙窑工作了20多年的吴厂长介绍,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古龙窑逐渐改成了隧道窑、倒焰窑、推板窑等。龙窑只用松枝和竹枝作原料, 只有这种燃料才能保证陶器的品质和个性。目前该窑大概平均每月出一窑粗陶,包括盆、瓮、罐、壶、紫砂器等,因粗陶朴实粗犷,越来越受到玩家的喜爱,而近些 年更是吸引了一批批外国玩家前来参观。而宜兴市紫砂游中也将举办古龙窑“烧”给游客看的项目,让游客深刻感受宜兴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