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宜兴“农村路”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西渚镇横山村居住着1300多户村民,宜兴人民的大水缸“横山水库”就在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出行条件差,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好似“深藏闺中”;如今,经过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是自己一辈子都没想到的事。张新华,今年80岁,当了一辈子的横山村倒坎头人,沿着村中的柏油马路径直往里就能找到他家,两层楼高的楼房前围起了村统一规划的院子。在他的记忆里,一直藏着一段挥之不去的经历。上初中时,家里穷买不起鞋,一到雨天,本只有50厘米宽的小路就会被洪水淹没,他需提着鞋,赤脚走上2公里才能

西渚镇横山村居住着1300多户村民,宜兴人民的大水缸“横山水库”就在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出行条件差,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好似“深藏闺中”;如今,经过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是自己一辈子都没想到的事。

张新华,今年80岁,当了一辈子的横山村倒坎头人,沿着村中的柏油马路径直往里就能找到他家,两层楼高的楼房前围起了村统一规划的院子。在他的记忆里,一直藏着一段挥之不去的经历。上初中时,家里穷买不起鞋,一到雨天,本只有50厘米宽的小路就会被洪水淹没,他需提着鞋,赤脚走上2公里才能到学校,待到一周过后,路干了,再返程回家。“当时的水没到这。”张新华指着膝盖比划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熬过最难的时候,村里的路总算拓宽了,变成了2米多宽的黄泥路,这条路村民们是又爱又恨。越来越多的三卡、三轮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村里出没。为了赶潮流,张新华花重金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交通工具就是家里的‘宝’,碰上下雨天,不但要扛在肩上走,还要随身带一样‘法宝’。”“法宝?”张新华告诉记者,逢下雨天,自行车后座必须夹上一个竹片,碰到泥土卡住轮胎时便能派上用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多次从矿窑上拖来石子、铺上钢板,但作用仍不大。一旁择菜的老伴卞仙大忍不住发话了,“我那外孙女每来一次就抱怨一次,说到外婆家的路就跟摇篮似的,摇啊摇,摇啊摇,以后都不想来了。”

2007年,村里传来了喜讯,要修路了。村民们高兴坏了,主动让出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用作道路拓宽。3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庄,张新华家的大门终于敢敞开了。

“真是这辈子都没想到的。”卞仙大说。2012年,7米多宽的柏油路正式通车;去年,入村的道路再度加宽,达到了双向四车道标准,目前该路段已基本完工。张新华走出院子,带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往西一百米的地方是村里的小公园,也是停车场,由一个臭水沟改造而成。春节期间,子女们都回来过年了,一待就是三四天,停车场、自家院子爆满,村里以前一直纠结的两车交会、碰擦事故、停车难的问题听不到了。张新华一边走,一边跟记者回忆起修路时的场景。据他透露,当时,还有不少在外乡贤回来捐款赞助。行走途中,一辆村镇公交经过,张新华又来劲了。“瞧,现在我们农村人在自家门口就能坐车进城,上车刷卡,半个多小时就能到城里,要是以前,可得花上好几个小时。”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因这里“天然,无污染”,如今,每逢周末,从城里来这散心的人也越来越多,更有人来投资建民宿。

横山村主任熊兆坤透露,今年,村里将进行扫尾工作,对仅有10米、20米等的死角路段进行拓宽,确保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条宽敞大道。

在宜兴,不仅是横山村,还有许多经济薄弱村、偏远村庄,近五年在市、镇两级财政的奖补下,完成了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据了解,去年,宜兴完成了15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2011年至2015年期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500多公里。今年,为打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将继续实施150多公里的改造计划,解决农村百姓出行难问题。 (蒋梦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