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苏徐舍调研情况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三天来,王中苏先后走访了佘圩村、芳庄村、潘东村等行政村,看望了徐志林、李瑛、徐炳祥等十多位村民。家里有几口人、有多少承包地、除了种地外有哪些收入来源、生活上还有没有困难……
        沿着乡间道路走访老农,深入企业探寻发展思路,与基层干部群众促膝交谈……5月20日至22日,在徐舍镇“三解三促”调研活动中,市委书记王中苏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感知群众的冷暖,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与大家共商加快徐舍转型提升的路径。
  在2011年的我市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中,王中苏就是到徐舍调研的。当时,徐舍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镇村干部坚韧执著的干事精神、农民群众的刻苦耐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两年,在今年的“三解三促”活动安排中,他特别提出要再回徐舍。再一次的回眸,让他对徐舍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那里的百姓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情谊。
  “做群众的自家人、知心人、领路人”
  三天来,王中苏先后走访了佘圩村、芳庄村、潘东村等行政村,看望了徐志林、李瑛、徐炳祥等十多位村民。家里有几口人、有多少承包地、除了种地外有哪些收入来源、生活上还有没有困难……每到一户,王中苏都问得十分仔细。今年63岁的徐炳祥是佘圩村的老书记,女儿、女婿都在城里上班,身体硬朗的老徐就和老伴在家种了4亩地。白天,他会到地里忙忙农活,晚上,就陪着老伴到村广场上去散步、跳舞。提起现在的生活,老徐抓着王中苏的手直夸幸福,“生活不愁、衣食无忧,村里的环境这么好,我有什么不满足的!”
  芳庄村村民徐志林是位小儿麻痹症患者,他的妻子李瑛则是一位天生聋哑人,因为身体原因,徐志林夫妇只能靠家里的两亩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正在上大学的女儿身上。虽然日子很清苦,但他们一家非常乐观,灿烂的笑容一直挂在夫妻俩的脸上,简单的屋子也收拾得整洁、清爽。看到他们一家人简单快乐的生活,王中苏鼓励他们说:“靠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奋斗,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几天的相处,村民们早把这位书记当作了朋友,走在路上,很多村民都主动上前跟他打招呼。看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信任,王中苏非常感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解决基层的事情,就是要融入群众,体察民情,真正做群众的自家人、知心人、领路人。”
  “要让农民在守住土地的同时实现致富”
  腹地广阔的徐舍是我市西部重要的农业大镇,这里有近10万农民,他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何让徐舍的农民在守住土地的同时实现致富,是王中苏此次调研的重要课题。
        新锦源生态菌业专业合作社是徐舍一家成立仅2年的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社从荷兰引进高科技菌业生产技术,充分利用麦草等农作物废弃物,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高品质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目前,社里已有工厂化出菇房30间,栽培面积2.8万平方米,日出蘑菇量3-4吨,全年总产值超15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农户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徐舍,依托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还有昌兴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走进这个以养猪和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代化的楼宇。如果你想进去看看,得先穿上防护服、换上深筒靴、走过消毒池……公司负责人陆怡介绍说,正是秉持“科技兴企,生态发展”的宗旨,公司才能在这个传统的农业行当中闯出现代化的路子。
  从这些现代农业发展典型中,王中苏看到了徐舍农业转型提升的希望。他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强镇富民,是徐舍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以工业化的经营理念来发展农业已是今后发展高效农业的大势。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理念,牢牢抓住市场这一牛鼻子,以科技为发展核心,以人才为支撑,走一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群众满意了才会更加支持你”
  时隔两年的第二次驻点调研,让王中苏对徐舍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如何促进“三农”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推动徐舍转型提升中也有了更多新的方法。
  三天里,王中苏召集了近20位村民代表进行座谈;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专家周应恒,为全镇所有的村书记、农技人员作了“三农问题新趋势与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讲座;请来了苏宁环球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项目负责人,与全市13家农业种植养殖企业负责人,就探寻宜兴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等进行现场交流……这些活动,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受益匪浅,为徐舍乃至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前提。”王中苏说,“推进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来自机关办公室,而是在更多地了解基层情况、听取群众意见中形成。衡量各项工作的效果,最重要的评判者也是人民群众。只有大家的满意度提升了,才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耿蕾)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