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明:紫砂历练三十载方成大器
除了壶,还有一小部分时间用在外围的知识补充与信息吸纳,参考书刊,古典的、当代的艺术作品,广有涉猎。看《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可以深入理解紫砂壶的骨感和转折,看《中国玉器》,可以体会紫砂壶的温润感和亲和力。
除了壶,还有一小部分时间用在外围的知识补充与信息吸纳,参考书刊,古典的、当代的艺术作品,广有涉猎。看《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可以深入理解紫砂壶的骨感和转折,看《中国玉器》,可以体会紫砂壶的温润感和亲和力。
他在紫砂理论研究方面也颇多建树,在业内堪称“首屈一指”。几十年来,出版了专著《紫砂耕陶》,还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多篇。他与恩师顾景舟合作的《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其中大量的草图和论述都出于他的手笔。
紫砂文化的推广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谈及4月份参加市陶协组团赴美国的艺术交流活动,范伟群的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作为中方代表,他现场演示了全手工制壶过程,紫色魅力让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艺术家着了迷。
拜在文人画家唐云门下的许四海,除了书法和绘画,更多的是接受老画师对紫砂、对紫砂文化的认识、感悟和体验。许四海的字和画能看到老师的影子,他对紫砂文化的追求和实践更是对上一辈海上文人的意趣的领悟,从而更明确了紫砂创作的唯美性和文化性,这样许四海完全摆脱了传统紫砂以技艺为一切的束缚,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对紫砂艺术的追求是何道洪的第一宗旨,那么,传承紫砂艺术,就是何道洪的第一义务。他培养了一大批紫砂专业人才,在他的弟子中,如今有的已获得紫砂专业高级职称。他的两个女儿也从事紫砂事业,很好地继承了“何氏风格”。此外,他还孜孜不倦地在理论上求索,参与《紫砂陶瓷造型》教材中“图集”的编写,出版了《珍壶藻鉴》专著。
由于有较深的速写、素描功底,表现在人物画上,造型准确,行动传神,背景协调和谐。如他刻的八仙壶,在8把龙蛋壶上分别刻上张果老、何仙姑等传统中的八仙人物,搭配以行云、流水、祥云、仙鹤、古松等背景。
据何道洪回忆,1978年立秋后不久,国务院派人来宜兴挑选紫砂茶具。由于出访时间紧迫,国务院工作人员只能从现有的茶具中挑选。可是,他们挑来挑去,始终没有找到“一见倾心”的茶具。
许四海对我说过:“大亨壶是我的镇馆之宝,我决不会卖,别说160万,再翻十倍也不会出手。这把壶已经不是我个人的收藏了,它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如果从我手里流到海外,我就是民族的罪人。”
收藏还带给我经济价值。一件藏品在收藏中增值,这也是投资的一种。比如顾景舟的一把壶,市场叫价几十万,我没奢望会有那么高的增值,但收藏下来的十年其紫砂的增值已经显现。
唐国新怀揣宝贝回到宜兴丁山,便直奔交往15年的“忘年之交”顾景舟的家。顾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断定:真的。正当唐国新暗自庆幸,邵大亨的紫砂壶早成凤毛麟角,自己竟得了一件真迹时,顾景舟笑言:“我来配个盖吧!”
先说说紫砂壶的特点: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型等关键工序均是用手工操作,因而制作十分精细。从壶的光亮度上去看,新出的紫砂壶一般很少光亮,要经玩壶人长期的抚摩,茶水冲养后,才会表现出润泽的光亮(包浆)。